曹望憘造像記

全稱《襄威將軍柏仁令齊州魏郡魏縣曹望憘造像》。 曹望憘,北魏時為襄城將軍、柏仁令、齊州魏郡魏縣人。 此為曹氏所造的彌勒像佛座之石刻線畫,雕刻精緻,時代特徵鮮明。

簡介

題名:曹望憘造像記
又名: 襄威將軍柏仁令齊州魏郡魏縣曹望憘造像
主題關鍵字: 金石拓片

圖片
Image
Image

原文

全稱《襄威將軍柏仁令齊州魏郡魏縣曹望憘造像》。北魏正光六年(525)三月二十日刻。正書。二十二行,行九字。末刻一“大”字。在山東臨淄縣西桐林莊,石像原為濰縣清陳介祺所藏,一九二一年售與法國巴黎博物館。拓本外高127.9厘米,寬65.3厘米。
由於造像碑是古代宗教雕刻藝術的一個類別。單獨成件的碑形雕刻作品,多見於南北朝、隋、唐。常是中層信徒一人或多人出資雕造,在碑身正面,或二面、四面,以浮雕、線刻形式開龕造像,也常刻有發願文,施主(或供養人)姓名及紀年,用以還願或施功徳。
曹望憘,北魏時為襄城將軍柏仁令齊州魏郡魏縣人。此為曹氏所造的彌勒像佛座之石刻線畫,雕刻精緻,時代特徵鮮明。彌勒,佛教傳說,將繼釋迦牟尼佛位為未來佛,據《彌勒下生成佛經》等記載:其先生於婆羅門家庭,成為佛弟子。釋迦牟尼滅度後,又經四千歲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應世。雖未成佛,但造像中仍以正覺菩薩身份供養,同作為主尊二佛之一。在南北朝,作菩薩型,交腳或立像。
國家圖書館藏此拓本合四面為一幅,第一層中畫蓮花結實,上生菩薩托一博山爐,左右各蹲坐一獅,上飛一對翔鳳。第二層畫戴冠穿朝服的帝王模樣者,右手舉一博山爐,雙袖搭在身旁的侍者腕上,後者侍從擎一傘蓋,上飾流蘇;一執障扇者和二手捧禮器者相隨,最後一童子手牽高頭駿馬,馬披障泥寶鞍,裝備華麗。第三層畫一后妃托博山爐,旁有兩紮雙髻女侍,三人姿勢與上同,後有侍者擎障扇和舉荷花等禮器者,最後畫支棚方形轎,一牛駕轅,一侍女牽引。底層為題記。全圖形象地反映了北魏時期上層人物的衣裝髮式、牛馬轎,生動再現了當時的人們生活以及線描技藝的精湛水平。
此拓本為梁啓超舊藏,並鈐“飲冰室藏”,“芝閣所得”等印。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石刻文字,從字型上有它獨具的風貌,特別是“魏碑體”的產生,更是如此,並以它獨特的美站穩了腳跟,成為石刻文字中的珍品。《曹望憘造像記》的書體已趨向楷書,從中可隱見柳公權楷書的影子。其書法十分生動:一是上緊下松,意態生動;二是上下勻稱,穩慎精當。自覺地表現出一種井然的秩序和清勁、秀麗、精爽的美感。特別是刻工精妙的技巧使其更具風采。
欄目關鍵字: 善本特藏
輔助分類項: 善本特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