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氣動彈性力學專業是一個多學科、多技術的交叉學科專業,這對一個剛剛邁出大學校門走上工作崗位的新員工曹奇凱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面臨新的課題、新的思維、新的困難,曹奇凱沒有退縮。白天,他邊乾邊學,邊學邊乾,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虛心向老同志請教。對每個細節,他都要弄得一清二楚。晚上,他刻苦鑽研各種與飛機有關的書籍,拓寬視野。憑著對理想的追求,曹奇凱捨棄了許多同齡人般花前月下、休閒娛樂的時間,他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勤奮學習、努力工作上。
參加工作三年後,他越發感覺自己知識儲備的不足,繼而考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攻讀碩士。通過三年的刻苦學習,取得了碩士學位。為了拓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習國外的先進理論和先進技術,1998年,他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了一年的訪問學者,期間,他獨立完成了《複合材料機翼在極限循環震盪情況下的強度預測》課題,得到了導師的高度評價。
人物成就
刻苦的學習,不斷的積累,曹奇凱嶄露頭角。他組織進行了國內首次對變質量外掛物進行的顫振飛行試驗,為後續此類試驗的進行打下了良好的開端。眾所周知,顫振試飛是飛行試驗中的風險項目之一,殲8飛機掛副油箱的顫振問題比較突出,達不到設計指標的要求,技術風險大。根據對國內相關專業的調研和對變質量顫振試飛技術關鍵的分析,當時任顫振組組長的曹奇凱,在總師和室領導的領導下,在其他專業室的密切配合下,提出了綜合解決這一問題的技術方案,並負責完成了激振系統設計、測試系統設計、數據分析系統的組建和實施方案,提出了對變質量外掛物的試驗數據修正方法,通過地面試驗考核了該方案的可靠性。經過飛行試驗證明,這種綜合方案發揮了巨大效能,使數據分析的難度降低,精度提高,保證了試飛的順利進行和該飛機的設計定型。
在一個個重點型號研製中,曹奇凱作為副總設計師,激情創新,挑戰尖端,攻克了載荷、強度設計和試驗中的重大關鍵技術,為打造中國戰機新品牌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殲15飛機研製中,作為項目副總師,曹奇凱主要負責載荷、強度的設計與試驗工作。根據試驗現場出現的各種情況,他對試驗載荷和狀態的合理性進行了充分的分析和決策,圓滿地完成了各項試驗項目,並從中及時發現了後續工作的問題,及時補充開展了新的試驗。他全面採用國內自主的風洞試驗數據和飛行載荷計算方法,完成了飛機結構強度分析所用的載荷分析,並通過最佳化疊代方式,形成滿足強度要求的全套飛行載荷。他精心組織,科學規劃了靜力試驗的四大技術攻堅戰,攻克了載荷、強度設計和試驗中的重大關鍵技術,率先在國內提出了著艦起落載荷與機身結構慣性載荷一體化分析和試驗的概念,並得到成功驗證,全機靜力試驗的成功完成標誌著飛機研製進程中又取得了一個重大階段性成果,為該型飛機的研製做出了突出貢獻。
攔阻裝置是殲15飛機著艦時保護飛行員及飛機安全的重要機構,其強度驗證困難重重。面臨諸多棘手問題,他帶領技術人員集智攻關,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確保試驗載荷設計精度,制定完善的試驗預案。試驗當天,他親自在試驗現場控制應急按鍵,一旦在載入的過程中飛機狀態異常,將通過按下應急按鍵確保飛機安全。如何抓住最有利的時機,按下這“一鍵”,責任重大。早,則達不到摸清攔阻裝置極限承載能力的目的;晚,則會危及後機身大部件安全。曹奇凱以其深厚的技術功底和豐富的工程經驗,在某極限載荷下按下了應急按鍵。事後檢查及數據分析表明,該極限載荷時攔阻機構剛剛達到其承載極限,後機身結構完好,試驗取得了超乎想像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