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由來
據公元1525年《藍氏東軒堂冢譜》記載,藍氏四世祖藍銅於公元1525年在此建社區,距今已近480年的歷史。社區南京刑部右侍郎、誥授通議大夫、兼左僉都御史藍章(藍銅之長子)葬於此。後嘉靖十二年,朝遷敕賜兆塋於即墨之北,塋建成後將藍章之墓遷走,當時的看墓人仍居於此,外稱南塋。
明崇貞年間,藍章的六代玄孫藍氏十世祖藍居。在塋西建成三棟別墅。取“樹谷、樹木、樹人”之意,在匾上署名為“三樹堂”書院,故幾百年來人們對外也稱書院社區,解放後正式定名為書院社區。藍居,生於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
據說藍居少時聰明,相貌魁梧,說話聲音洪亮。二十五歲入武校,第二年得鄉舉,二十八歲成進士、中式御覽,被授為南京金陵衛守備。歷任神威營坐都司,多次率軍平定亂軍,屢獲奇功,被封為昭勇將軍。清朝建立時,廣召天下賢士,曾四次徵召過他,但他戀念明王朝,都被他因病而拒絕,歸隱於灰牛山下。
藍氏第十九世祖藍仁慶,自幼聰敏好學,飽讀詩文,畫藝甚高,當時人稱“即墨三才”。他作鄉官為人正直,頗受敬重。其山水畫多傳日本,家中所藏,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失落。
經濟狀況
20世紀80年代實行承包責任制後,社區開始種植桃、杏、李子、山楂、櫻桃等果樹,僅桃樹就有萬餘株。水果生產是書院社區的主要經濟來源,占社區家庭收入的70%。
書院的手工業加工起步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主要從事機械加工, 生產水暖器材。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生產PVC管材,現年創收20多萬元。2004年,該社區總收入 1152萬元,人均4358元。
社會事業
書院社區,其名就有文化底蘊。早在民國初年,藍氏家族就在三樹堂書院設立私塾。三樹堂正殿東間祭祀,西間為課堂。第一任教師是藍庶堂,學生三、四十人,採用複式教學,附近不少社區莊的子弟前來求學。後來,三樹堂書院毀於文革時期,改建成供銷社。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建成書院國小。有“文化社區”之譽稱的書院社區,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設。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社區裡的鑼鼓隊、秧歌隊曾經轟動一時。90年代,社區投資30多萬元硬化道路,改善環境,整修河道,建宣傳欄,給老年人發放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