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論約言

書論約言是當代著名書畫家、藝術評論家、率真派書法與原生態大寫意山水畫創始人楊牧青先生撰寫的有關書法藝術文論,分為《書論約言四則》和《書論約言四則續》兩篇,其論言精闢,閱之有益。

《書論約言四則》

作者:楊牧青內容提要: 書法理論為書藝登堂入室之門徑。理論通達,則下筆有由,落筆有緣,雖狂草、蠅頭、榜書諸體,亦不出規訓之外。至於先實踐再理論,猶如摸著石頭過河,待上岸時,淹死累死者不計其數,余者皆身心疲憊之態。今時生活節奏加速跳躍,欲學書者,當先識學理論,飽覽經典,默記先賢遺作,以心換情,以情比心,蘸墨作書不必唐楷鐘鼎、殘簡破紙。依己之情性,選取一二好貼佳碑習之,日久積功,學夸父追日之精神直追古人心跡!一、因緣自述
癸丑四月,餘生黃土,雖則家貧壁寒,且聰穎靈慧,喜好藝術,俚人皆相交首傾耳。歲辛酉入學,常為學校文娛活躍分子。後步入社會,則因種種緣故,不離書藝,耳濡目睹,恨不成於書藝造就,常怨不得其髓。
幸喜,九七丁丑,遊學回返故土,適逢書畫函大教授門下,結緣恩師劉氏先鋒,再造藝業不足。間有拜謁歷史、文學、民俗、中醫各科大德,求學問業,依憑几年前自修哲學、易學、佛學、道學諸雜識之根基,機緣運轉,受益匪淺,非言語之能比擬。
一日天雨,師曰:“學書習畫,各有所求,各有所得。習畫三年則能賺金積銀,修葺庭院,因其能掩人耳目,媚悅人色。學書三年則不見得能養家餬口,因其白紙黑字,君子所為,且多孤高之嫌,要不窮秀才一個……”。如是徹夜傾談,余則眼臉多有濕潤,憶己巳歲六月梅湖老人授業之情狀,則向師言:“予非君子之材,且有君子之心,更有先師預言,今恩師開示,予擇君子之道,專書法藝業,然後文質彬彬……”恩師嘆言之:“小子,好自為之……”。由是,拋卻虞、柳諸書不成規訓之自學積習,上手選帖,竊喜《石門銘》,進而《泰山石峪》、《瘞鶴銘》、《石門頌》、《石鼓》諸體。恩師觀之,又嘆言:“你命何苦……”。
如是學書,不足兩年,則投文寄稿,入選者有之,有金則可買得一個頭銜名分,有銀則可入編大典名垂千古,有吃有喝則可吹出一個書法奇才來,如此種種,多不勝數。自思之,此乃中國書法藝術乎?此乃書藝道德耶?悲咽不泣,獨見“率真”情性,歲己卯名為《中國書法率真派藝術理論初探》,以窺“書法藝術、藝術書法、書法名人、名人書法”之跡象,立“十六字心傳”說。由是延續至今,多因稻梁謀而雜糅,書藝評論而立言,適有古舊字畫鑑藏而立身其間。甲申歲初,開“牧青網路”以傳書學藝德,明示云云。二、書藝變遷
中國書法,源自圖畫文明,緣於藝術情結,幾經變遷,流派殊異,六千餘年綿延以下,各具形態狀貌,能稽考者,始見《周禮》,曰六書。後大多附屬“倉頡造字說”、“結繩記事說”、“伏羲畫卦說”諸說,今載於書法史籍,學人自可檢閱。
書法,當首出實用之用,方便語言符號交流,方便思想情感之溝通。隨之,藝術欣賞之美觀,悅人眼目之美感,伴隨其中。上古諸說,僅為書法之開端,或許並存有之。若以書體發展梗概為質,以藝術欣賞需要為形,立論演說。從史而論,書藝則興起於夏前陶文符號,興盛於殷商甲骨卜辭,奠定於西周銘文,至秦統一文字,以篆通令,是為有“書法”可言之說。期間三千餘年,當以求取書法“美”感藝術為要,整規書法“法度”為旨。
然論述書藝變遷,最多者莫過於戰國之後,先賢所論,多以各時期代表人物立論,如上古倉頡,秦之李斯,漢之曹喜、杜操、崔瑗、張芝,魏晉之邯鄲淳、鍾繇、索靖、羲獻父子及至唐張旭、顏真卿,宋蘇東坡、米芾,元趙孟頫,明祝允明、董其昌,清王鐸、鄧石如、何紹基、吳昌碩,民國於右任諸位,實乃按圖索驥之需,亦可參考。
書藝自上古迨今,歷夏、商、周三代,經秦、漢、魏晉、唐、宋、元、明、清、民國九朝而有定局,衣缽相傳。時至今日,世風大變,萬業皆以革新為務,書法亦難逃此劫。由是,以創新為名目,以傳承為盜鈴,粗頭亂服,狂怪蠱惑,以病為奇,以醜為美,以標新立異為名分多寡,以上跳下躥為利益相害,大有廢棄書藝傳統美德之跡象,令人深思不止,亦須天高莫問,中國書法向何處去。三、筆法心燈
筆法乃造就書法藝術之根本,無筆法則無以言書法之法度,無筆法則無以言書法藝術爽心悅目之表現。
筆法從古到今,各有其師執教其事,口授心傳,從未失傳。師者,不必是當今所謂名人之人,抑或大師之師,民間藝人,市巷走卒,皆可為師傳道授業,要在辨明師相。上古無文字述書之便,全憑口授,陶文圖畫示人。中古文字肇始行世,刀刻銘文,窺其端倪。下古墨書殘簡,細觀之,則自有規矩不出其左右,其間定有口述傳承之法則,惟典章不記。見之今者,明文行世,則為漢崔瑗《草書勢》隻言片語,及至蔡邕《筆論》、《九勢》疑為後人所造,茲不贅述。
近人黃賓虹言:“筆法傳自古人,練習在於自己,好學深思,心領神會。為能掉臂遊行,得其三昧者,固非多見名畫與平時練習不為功。”乃至所論云云,皆為詞旨經綸,然其多有畫意入書法論筆法,隔山打牛,故有貌似神離之嫌。追思宋人東坡“我書本無法”,實則是無法之有法。今人多不究其理,意為無法,積墨作書,任意妄為。至若宋人米顛,評諸書家多有弊病,斥誠懸為“醜怪惡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書”,實為自負之舉,且至理名言,因其“獨有四面”而不為怪。置於今,則代不同而意同也。上至魏唐,衛恆“睹物象以致思”、虞和“古質今妍,數之常也”、孫過庭“五乖五合論”等,皆為字字珠璣,筆法隱形期間,下至松雪道人用筆“中和”後,能通筆法者不多,僅有祝枝山、董其昌、何紹基、于右任寥寥數位,猶如孤星照空,其餘則鑽思營機,不足常說,因其大都離“率真”旨趣甚遠。再若“執筆無定法”之說,非書法筆法之筆之法,實為肢體與紙墨相見,寓象演說。至若鉤、押、捻、使轉、平、圓、錐畫沙、屋漏痕、折釵股諸說多有理法,觀物取象,熟能生巧,不得輕視。如“屋漏痕”,今人大多住於高樓大廈,至死難見“屋漏”一面,惟文字意解而入書,故今時兩千後書多漂浮,無力度!
何謂筆法?約言之,毛筆蘸墨書寫文字之用筆方法。此處之筆直指毛筆,甲骨刀刻,銘文刻石,及至今世硬筆諸種筆法則由此闡幽發微。既為毛筆蘸墨書寫文字,必有其法。其法自審美情趣出,自思想意識、文學素養出,自鉤、押、使轉、漏痕諸說出,自文房四寶相乘出。最忌者,下筆無由,落筆無緣,作書前後不能照應,滿篇氣息不通,缺神少韻。最要者,率真二字,亦即率性成真,天趣自成。率真,非刻意琢磨文字形體,非矯情做作藝術形態,更非肆意妄為,由筆性盡興發揮而美其名為“八面出鋒”。八面不足論也,實則八面一點。若離其一點,則九宮不正,結體不穩,八面不存,形體不備。至若草、篆、楷、行,無不在其一點之奧妙。
約言之,筆法只有點畫二法,二法成一太極,分其陰陽,變化無常。細思之,細察之,李斯、張芝、王右軍、張長史、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祝允明、于右任諸位先師,無不取勝在點畫上。依例枚舉,李斯因篆體特性取點畫之圓之妙。張芝取畫之絕,用點之巧,非後人所能及之。王右軍因時勢所導,並用點畫其妙之處,故為“書聖”。張長史識透點畫精義,寓點於畫之中,以點顯畫之精妙,不得不為“草聖”。黃庭堅則破點法成畫法,下筆以畫取勝,故有長槍大戟之美名。米芾天資過人,窺點畫之根本,惜其壽短,要不“書聖”二字將易於顛頭。趙孟頫\筆法之嫻熟,千古一人,其於點於畫,無不精熟,惜其生為宋裔而長於元,後之評者,多有偏見。祝允明則以點法取勝,發山谷未發之情,眾所周知。民國右任,亦窺得點畫之奧妙,因勢利導,成其體勢,評者大都以為標準草書如何,實則為近代之“草聖”也!點是點,有墜石懸空之說。畫者劃也,亦即伏羲畫卦之劃,有千里陣雲、萬歲枯藤之說。點畫之法,取法自然萬象,奧妙無窮,實為百姓日用而不知之知。四、理論指歸
書法理論為書藝登堂入室之門徑。理論通達,則下筆有由,落筆有緣,雖狂草、蠅頭、榜書諸體,亦不出規訓之外。至於先實踐再理論,猶如摸著石頭過河,待上岸時,淹死累死者不計其數,余者皆身心疲憊之態。今時生活節奏加速跳躍,欲學書者,當先識學理論,飽覽經典,默記先賢遺作,以心換情,以情比心,蘸墨作書不必唐楷鐘鼎、殘簡破紙。依己之情性,選取一二好貼佳碑習之,日久積功,學夸父追日之精神直追古人心跡!
理論家一詞涵蓋書藝業內批評家、評論家、歷史家、美學家、哲學家諸多流派,間有鑑藏家亦可列入其中。書法需要鏡子,鏡子則為評論者。鏡子愈明,書法形態則愈發清晰。理論家族,最難者當屬評論一家,開口立言,直指弊端,隔靴搔癢,非評論家之所能也!此間,則往往傷及情面,因而百萬書藝人士,理論研究者多,歷史諸學者多,獨評論一家,鳳毛麟角,百人內不見一,千里難挑一人,萬人之內始有評論家一二。此言不虛,檢閱書法長史,自可核實。
理論著述,從漢至今,典籍眾多,雖各持其說,皆為有用之書,好學人士當習之,大凡漢趙壹《非草書》、晉衛恆《四體書勢》、唐唐孫過庭《書譜》、張彥遠《法書要錄》、宋朱長文《墨池篇》、宋米芾《海岳名言》、清劉熙載《藝概》、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諸書均為案頭閱覽之備,爛熟於胸甚好。
一言蔽之,書法“率真”二字,不可遺忘。若找出處,當究天人之際,心神合一,渾融一氣,筆自性情起,復自性情歸。若找經典,當從老子《道德經》出入手,從佛家《金剛經》、《楞嚴經》處證其心性,從儒學《易經》處還其陰陽變化之本。至若《遁甲》兵法“主客說”、《內經》經絡學諸說等學不妨多參。由是觀之,如是而已。2005年10月8日楊牧青於蘭州------------------------------------------------------

《書論約言四則續》

作者:楊牧青今歲清明後數日,丙子晨起,業師來電告我:“吾,今無掛牽,了卻塵緣,歸心向佛,暫寄身於肖金一寺廟內聽經跪拜。汝當黃金時期,應好自為之,功沒枉費,達其所成……云云”。余擱話筒,久不能回神,心不靜而眼潤,一代“隴上逸賢”到頭來竟落得如此境況。佛之毒?藝之患?抑或世態炎涼之故?予不知也,惟知者,師乃己丑生人,可謂知天命之年矣。師早年喜弘一法師“一法豕當情,萬緣同鏡像”句,筆融石門銘,教我勤習之,時至今日余愕然大悟,原如此也。復想,德藝相傳,道脈不斷,筆法心燈應如是觀,此生情處應是彼心燈之生情處。
去歲丙戌公曆十月有八,余撰因緣自述、書藝變遷、筆法心燈、理論指歸四篇薄文,名謂《書論約言四則》發載於網,以圖傳播之意。惜,予身不名,予名不名,文則不能動其色聲,何以敲人心智耶?時,有感恩師皈依,復將“筆法心燈”列出敘之以釋,學人共鑒,余心安然矣。何謂心燈?“心燈”二字出於佛學,入於書學,歸於般若,成於書藝。人心如燈,總是明亮,不至於漆黑一團而障心智,惟鹹是妙明真心中物,始能率真成性也。原文:筆法乃造就書法藝術之根本,無筆法則無以言書法之法度,無筆法則無以言書法藝術爽心悅目之表現。
解曰:既為書必用筆,用筆則有法,法成則言書法。法自心出,取象萬物,結境藝術。後之,潛移默化而約定成俗,學人共遵。原文:筆法從古到今,各有其師執教其事,口授心傳,從未失傳。師者,不必是當今所謂名人之人,抑或大師之師,民間藝人,市巷走卒,皆可為師傳道授業,要在辨明師相。上古無文字述書之便,全憑口授,陶文圖畫示人。中古文字肇始行世,刀刻銘文,窺其端倪。下古墨書殘簡,細觀之,則自有規矩不出其左右,其間定有口述傳承之法則,惟典章不記。見之今者,明文行世,則為漢崔瑗《草書勢》隻言片語,及至蔡邕《筆論》、《九勢》疑為後人所造,茲不贅述。
解曰:心燈最要者當為“口授心傳”四字。至若自身頓悟,或自會其理,當由師去證,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非入展獲獎而為其證,榮譽作品不一定有筆法可言。至於見諸典籍者,良莠不齊,各家之言,定當明辨其相。動輒舉經論典,陷入文字之相,實乃心魔所致也。原文:近人黃賓虹言:“筆法傳自古人,練習在於自己,好學深思,心領神會。為能掉臂遊行,得其三昧者,固非多見名畫與平時練習不為功。”乃至所論云云,皆為詞旨經綸,然其多有畫意入書法論筆法,隔山打牛,故有貌似神離之嫌。追思宋人東坡“我書本無法”,實則是無法之有法。今人多不究其理,意為無法,積墨作書,任意妄為。至若宋人米顛,評諸書家多有弊病,斥誠懸為“醜怪惡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書”,實為自負之舉,且至理名言,因其“獨有四面”而不為怪。置於今,則代不同而意同也。上至魏唐,衛恆“睹物象以致思”、虞和“古質今妍,數之常也”、孫過庭“五乖五合論”等,皆為字字珠璣,筆法隱形期間,下至松雪道人用筆“中和”後,能通筆法者不多,僅有祝枝山、董其昌、何紹基、于右任寥寥數位,猶如孤星照空,其餘則鑽思營機,不足常說,因其大都離“率真”旨趣甚遠。再若“執筆無定法”之說,非書法筆法之筆之法,實為肢體與紙墨相見,寓象演說。至若鉤、押、捻、使轉、平、圓、錐畫沙、屋漏痕、折釵股諸說多有理法,觀物取象,熟能生巧,不得輕視。如“屋漏痕”,今人大多住於高樓大廈,至死難見“屋漏”一面,惟文字臆解而入書,故今時兩千年後書多漂浮,無力度!
解曰:黃氏所言“筆法傳自古人,練習在於自己,好學深思,心領神會。”為語破天機之論!從古至今,書家多有,誰好誰壞,皆不出“率真”旨趣。好者能率能真,壞者則不能率亦不能真,抑或能率而不能真,能真則寓於笨拙不能率。能率不能真者,其作大都狂怪、肆意,離法度俞遠,此病大都先天靈慧而後天不足。能真不能率者,其作大都醜惡、幼稚,死氣沉沉,不能暗合法度,此病大都天賦有限,不能心靈手巧,後天不能遇名師指點迷津,堅持功夫很深之錯誤。至若“屋漏”,要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處處留心,處處留神,心神一體,運之毫端。原文:“何謂筆法?約言之,毛筆蘸墨書寫文字之用筆方法。此處之筆直指毛筆,甲骨刀刻,銘文刻石,及至今世硬筆諸種筆法則由此闡幽發微。既為毛筆蘸墨書寫文字,必有其法。其法自審美情趣出,自思想意識、文學素養出,自鉤、押、使轉、漏痕諸說出,自文房四寶相乘出。最忌者,下筆無由,落筆無緣,作書前後不能照應,滿篇氣息不通,缺神少韻。最要者,率真二字,亦即率性成真,天趣自成。率真,非刻意琢磨文字形體,非矯情做作藝術形態,更非肆意妄為,由筆性盡興發揮而美其名為“八面出鋒”。八面不足論也,實則八面一點。若離其一點,則九宮不正,結體不穩,八面不存,形體不備。至若草、篆、楷、行,無不在其一點之奧妙。”
解曰:天下學問要在融會貫通,藉此證彼,若通一門一類,實為死學!假令丙、丁入坎見亥子壬癸,名朱雀投江,因其方正得法,故為吉。復言之,筆者文明之象,身寄離宮,蘸墨用水為坎象,卦取水火既濟而求陰陽和諧之美,經通絡活,人則無病無恙。約之書作,筆墨因人而和諧,無病無恙則好看,“好看”即為“美”,有雅有俗,雅俗共賞。好看最要方法得當,方法得當則要講究筆法如何。增點減筆,取捨得當。枯燥濃淡,氣韻相彰。輕重緩急,神思貫通。牽絲引帶,綿綿若存。一點成性,一畫藏胸,性由胸出,方可言書。原文:約言之,筆法只有點畫二法,二法成一太極,分其陰陽,變化無常。細思之,細察之,李斯、張芝、王右軍、張長史、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祝允明、于右任諸位先師,無不取勝在點畫上。依例枚舉,李斯因篆體特性取點畫之圓之妙。張芝取畫之絕,用點之巧,非後人所能及之。王右軍因時勢所導,並用點畫其妙之處,故為“書聖”。張長史識透點畫精義,寓點於畫之中,以點顯畫之精妙,不得不為“草聖”。黃庭堅則破點法成畫法,下筆以畫取勝,故有長槍大戟之美名。米芾天資過人,窺點畫之根本,惜其壽短,要不“書聖”二字將易於顛頭。趙孟頫筆法之嫻熟,千古一人,其於點於畫,無不精熟,惜其生為宋裔而長於元,後之評者,多有偏見。祝允明則以點法取勝,發山谷未發之情,眾所周知。民國右任,亦窺得點畫之奧妙,因勢利導,成其體勢,評者大都以為標準草書如何,實則為近代之“草聖”也!點是點,有墜石懸空之說。畫者劃也,亦即伏羲畫卦之劃,有千里陣雲、萬歲枯藤之說。點畫之法,取法自然萬象,奧妙無窮,實為百姓日用而不知之知。
解曰:筆法只有點畫二法,此語隱括一切,言不宜多,妙在好學深思!2006年7月13日楊牧青於蘭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