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硯

書畫硯

中國書畫是最具中華民族特點、歷史悠久並深受中國人喜愛的傳統藝術形式,是中國文化的一種代表性符號。書畫硯指書法繪畫時研墨所用的硯台,具有實際使用價值;可以用來研墨;有硯池;造型為隨形或簡約古樸,線條流暢;選用高品質石料,以中國四大名硯的老坑石料最為貴重,下墨快,發墨如油泛的硯台。書畫硯是文人書畫家不可或缺的,所以多追求個性,會有自己的銘刻文字。中國四大名硯洮硯、端硯、歙硯、澄泥硯歷來備受所重,古人書寫工具主要使用毛筆,硯便是終身伴侶。漢字之美,美在沉澱,美在修養。而硯則是實現其美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橋樑。

簡介

書畫硯的意義

老坑洮硯《古琴硯》 老坑洮硯《古琴硯》

硯承載著古時候人們的文化寄託與歡樂。器以載道,硯不僅承載著每個時代的審美趨勢,更是盛滿名士聖賢對國家、民族、時代無比的愛戀。書法具有中國文化的外宣功能,是孔子學院在海外教學最重要的工具。外國學生們、洋人們拿起毛筆寫中國書法,同時也在傳播中國的漢字和漢字文化,因為寫漢字就是寫篆書、楷書、隸書、行書、草書。可以說,書法是中國文化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的工具。我們不僅要把書法當做一種技藝來傳播,更要以中國文化做底蘊來傳播我們的書法。

書畫硯的作用

老坑洮硯《寫經硯》 老坑洮硯《寫經硯》

書法是青少年修心養性、老人長壽的重要工具,它是長壽文化和教育文化的有效工程。書法界通過多年的呼籲,教育部發文要求中國小開授書法課。我們知道,小孩寫書法很重要,小孩子都比較好動,多動症的孩子很多。書法是一很神奇的藝術:毛筆,手肘、手腕不能落地,必須懸空,通過教學的辦法才能將字寫到格子裡邊。要寫得很精準,對於一個人的意志力、恆定力、專注性等,都非常重要。中國小學生拿起毛筆,安安靜靜地坐在書房裡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在萬籟俱寂當中學習書法,這對中國的新生代具有調養性情、修身養性的重要功能。孩子們通過書法教育的導入,每天寫得都是神聖的詞偉大的詞——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登高行遠、更上一層樓等,他天天和美好的詞語打交道,近朱者赤,使得書法是開心鎖,是一把很重要的打開民族文化靈魂的一個東西,書法和教育文化和我們孩子們的那種教育的思想的重要的鑰匙。書畫硯便是去實現的載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代人已經很少有人磨墨了,用現成墨汁的很多,既沒有了古人的那種生活情趣,又其實這已經與古人就差之很遠。

對書畫的影響

老坑洮硯《研墨》 老坑洮硯《研墨》

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傳遞著黑與白之間無窮無際千變萬化的水墨世界,越是細膩的硯台,越能夠磨出顆粒細潤、便於與水融合無間的墨色,從而能夠表達出更多精微層次的效果,宣示著神妙的情感,煥發出來對於天地造化、自然山水、花鳥乃至人物等氣韻生動的深刻描繪。

第一,過去有句話“人磨墨,墨磨人”,指的就是說研墨的過程,心要趨於清靜,而不是在一種浮躁的心境下來創作。研墨的過程也是創作構思的過程,亦是修心養性的過程。墨一研,屋裡面有一種墨的香氣,給人精神上的愉悅感。磨墨是一個靜心的過程,一磨墨,滿室墨香,當墨錠遊走於硯台之上時,其實已經就是書畫的過程,再者所磨的墨與墨汁是有一定的差距,常年用硯磨墨有穩腕、沁香、潤筆、助興等功效,閒暇賞墨還可追思先賢、品玩雅韻,感天地人文之造化,悟前輩高人之心性,自非墨汁之可及者。對於專業書畫家創作來說,硯台研墨像是一頓細品的美味,墨汁卻像一杯無味的快餐。

研墨與墨汁的墨色區別

研墨(墨韻層次豐富、分明)

墨汁(墨韻層次模糊、單一)

研墨墨色變化微妙而墨汁的變化則要弱很多,焦、濃、重、淡、清則難以顯現。

既缺少了古人的修養,又沒有了磨墨靜心的過程,而且又是用墨汁,然取法乎上,適得其中。如此書畫,造詣如何,估計各位寒天飲水,冷暖自知。

選料

老坑為最

書畫硯在石料的選擇上要求最高,多選用老坑石料,也有選用其他坑口石料,但在下發墨上遠不及老坑石。

在硯石中,產自怎么樣的坑口很關鍵,無論是在下發或是手感及顏色都是老坑比新坑好,當然價格也是老坑比新坑貴,老坑的形成更早,而新坑的形成則晚於老坑,石頭品質,是新坑還是老坑,用肉眼很難分辨,但通過研磨可以辨認。老坑的硯石有純淨柔和的光彩,手感細膩,如觸柔軟細膩的肌膚,新坑的硯石一般沒有光彩,也不及老坑的手感細膩。

三大石質名硯

洮硯

洮硯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

老坑洮硯《如意硯》 老坑洮硯《如意硯》

如宋代趙希鵠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並銘: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金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今卓尼),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於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

近代“老坑洮硯”作品屢次作為國禮贈與國外元首,敦煌菩薩硯以甘肅省政府名義贈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琵琶硯贈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洮硯老坑石在四大名硯中儲量最少、最難採集,特級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斷采,每得一塊洮硯特級老坑石都等於是得到千年的古董。

宋初,王陬(zōu)收復洮硯石材產地洮州(今屬甘肅省卓尼縣),被封為趙土司管理礦區,洮硯被選為皇宮貢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夠擁有,百姓只是聽聞甚至難得一見。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可見洮硯老坑發墨不弱於端硯老坑(即下岩),但採集難度更大、石料稀有、更難獲取。

郭培元《論洮硯》:“世人知洮硯之妙,至有勝端歙之處。自宋以後名隱而不顯者,因地處邊陲,得之不易,兼無專書著錄之故,非才不良也,誠為憾事”。已道出洮硯雖有勝端、歙,但自宋之後老坑石逐漸絕跡,得之不易。

洮硯老坑石的稀缺在市場上尤為明顯。

《甘肅洮硯志》記載:“凡物產於舟車交經之區,則其名易彰,而播易遠(諸如端、歙)。產於梯航難及之鄉,則其名不彰,而播不速,物因有幸有不幸歟!隴上鄙處西北(諸如洮硯),關山險阻,而彼洮石之綠沉澤膩天然胎孕者,實不幸產於斯土,則其名不若端與歙之彰,其播之不若端與歙之遠且速,自不待論,此洮石之一厄也。雖然,龍泉之劍,不能長埋於豐城,卞和之璞,不能久委於荊山,天之生材,必有其用,而況洮石之綠沉澤膩天然胎孕者,足為文房之至寶,足供秘閣之清玩者哉。用是雖產於隴上,前賢頗已歌詠,惟斷章遺句,終不敵端與歙之專書記載,故雖有耽嗜硯石者,言及洮石之音聲色澤,終屬茫然。遂使市者以贗冒真,而洮之實不見,購者以贗為真,而洮之名不振,職此之故,雖有超類軼倫之質,竟不能與端、歙之石爭短長於文房。

書中詳細介紹了洮硯從來都不弱於端硯、歙硯,只因地處偏遠地區傳播力不足,地勢險要開採難度大,歷代戰亂破壞較大,導致石材幾近枯竭。市場流通劣質石材,以次充好,以贗冒真,喜好洮硯的人常因此失望,聽聞洮硯的人也更是茫然。

論洮硯的升值空間

老坑洮硯 老坑洮硯

1、稀少。老坑石形成於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約為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屬泥盆系中水成岩變質的細泥板頁岩石,礦帶運動複雜,很難形成岩石層,儲量極少。礦藏量經千年開採,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岭、懸崖大壑、氣候多變,採集難度極大,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2、隨著文化回歸,硯作為文房四寶之首,使用、送禮、收藏的需求都在擴大,洮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市場也在逐漸擴大。

3、市場供應緊缺。市場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亂真,使得很多喜歡洮硯的人誤解,收藏數百方作品而無一方老坑洮硯的人也是有的。隨著洮硯老坑石的開採越發艱難,石料越來越少,今後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硯更會一硯難求。

端硯

端硯誕生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古來已十分名貴,更因幾大名坑硯材枯竭封坑,硯資源越來越少。唐代中期就已開坑取石,至今斷斷續續開採了1200多年。因老坑位於西江水平面以下,每年到枯水季節方可抽水採石。老坑硯石質地為端硯眾坑之冠。石質細嫩、滋潤,叩之木聲,有“貯水不耗,發墨而不損毫”之優點。硯石呈紫藍帶青色;石品花紋有天青、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玫瑰紫、冰紋、火捺、金銀線、翡翠以及石眼等。2000年政府停止開採。現如今已見不到老坑料,得之便永久珍藏,為保證石材的升值,很多已不會用於制硯,只是珍藏。

歙硯

歙硯開鑿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歙硯始於唐代開元年間,是確鑿無疑的。唐元和年間,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硯》一文中已把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列為全國四大名硯。同樣如鵝卵石大小尺寸的歙硯,老坑的價格為6000左右,而新坑的只需500左右。歙硯的老坑是指龍尾山系古坑道的四大名坑,包括羅紋坑、眉子坑、水舷坑、金星坑。江西省婺源縣據史料記載,研山村開採硯唐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在宋代就已形成開採高峰,加之30年的瘋狂開採,歙硯老坑也面臨枯竭。

四大名硯中三大石質硯,洮硯、端硯、歙硯老坑石料極為稀缺,存量非常稀少,望諸君對老坑之料珍之惜之,得之真可視為無價之寶。

發墨對比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鑑硯台下墨發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旋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以下為端、歙、洮硯石的對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發墨
端硯 2.9 弱於洮、歙 強於洮、歙
洮硯 3.1 強於端,弱於歙 強於歙,弱於端
歙硯 4 強於端、洮 弱於端、洮

註:墨條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鎢鋼刀:約7白鋼刀:約6碳鋼刀:約5)

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影響

繼承

品墨圖 品墨圖

書畫硯是一種繼承,是一種發揚光大。書畫對中國以及中國的每個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它不光是漢字的藝術造型,更是思想和情感的表達,它暗含中國傳統思想的精髓,集中體現和反映了中國哲學思想,是極高深的藝術形態,集中體現了中國的藝術精神和核心的人文價值觀,是哲學化了的藝術,是抽象化了的中國藝術。

對認識的影響

論茶品墨圖 論茶品墨圖

在《大學》中曾講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其實書法之道也正是如此,在特有的環境下才能夠稱之為是書法,理學大家程頤曾說過心存敬畏才能夠有所得,為學莫過於尊師,這也點明了不論什麼事都應該先要知止而後才有定。很少有人磨墨了,直接用墨汁,可能用的多的是諸如一得閣,曹素功的吧,宜書宜畫,倒也無妨。只是磨墨能沉澱心性,歷來為文人墨客所重視。私以為這不是作秀,而是涵養,亦可以說是修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