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這裡匯集的是作者近十年在報刊上發表的關於書和作家軼事的文字。作者是一位職業文學翻譯,因緣際會讀過一些外國文學書籍,到過一些文學作品的原產地,他講的故事對於閒了讀讀這本小冊的讀者而言就不會顯得那樣生硬而隔靴。作者是一位喜歡淘舊書的人,關於書的文字是他自己比較得意文字,做作的成分少一些。少年時代曾經做過作家夢,及長沒有實現,作者因此把讀過的外國作家軼事用輕鬆的母語隨筆講給不太習慣閱讀外文的人聽,全當是過一把當作家的乾癮。一個弄文字的人能夠給語言藝術做的貢獻並不多,作者自認能夠貢獻給散文的只有真實的性情,能夠給予讀者的是閱讀時產生的閒適,舍此無它。
編輯推薦
人們有種誤解,以為智力發達後隨便翻翻式的閱讀是有失高雅的事情,或者是無聊的事情。其實真正讀通的人是最喜歡隨便翻翻的,他們對書有如支配生活日常家什的自如,就像人不缺什麼以後對待事物的隨意。馬克思讀偵探小說,錢鍾書讀字典和愛因斯坦拉小提琴一樣自如輕鬆。
——《隨便翻翻的從容》
在讀書方面,我是個唯美主義分子。我對書的形式追求幾近痴迷。一本裝幀精美的書籍給予我的快感——恕我不恭,不亞於一個身段優美色澤鮮艷的女子——我實在想不出更恰當的比喻了。每當我目睹古老而裝潢華美的書籍,我都會發出嘆為觀止的亢奮呻吟。一本用紙精良、印刷考究、插圖豐富多彩的書就像一件美服、一個傑出的工藝品,甚至一道令人垂涎的美食,其內容和形式都讓人喜愛。
——《在讀書方面,我是個唯美主義分子》
我喜歡散文的不刻意而為,我喜歡散文鋪就的生活的無經心安排。我喜歡散文的手到擒來,我喜歡散文生活的隨遇而安。假如尋常人也有資格講境界的話,我以為生活的最高境界在不期然而然,散淡而悠遠。只有散文鋪就的生活才能臻此境界。
——《散文鋪就的生活》
目錄
自序
第一輯
關於書的私房話
隨便翻翻的從容
在讀書方面,我是個唯美主義分子
暢想書房
關於書話
書於讀之外
哀悼文學
散文鋪就的生活
非典型讀書
雜覽隨筆
無意中收藏的絕版書
書夢依舊
書故事
讀喬叟時的聯想
從淘書談到文學翻譯
夢裡依稀的書展
舊書的流落
西書談片
文學斷想
我收藏“老商務”書籍
俄國文學情結
導遊書里的插圖
苦咖啡與殘書
我與期刊的緣分
譯之無文行而不遠
自己的園地
作家的書房
作家的生活
作家與金錢
熄了火的壁爐
如何看待名著
關於插圖畫家肯特
收藏維多利亞時代
紐約是一本大書
關於夏威夷的書
記憶中的中國書店
波士頓訪書記
流年記書
書緣結到薩爾茨堡
三本傳記
第二輯
小說你就當它小說來讀
閒著是看散文的時候
讀蘇珊·桑塔格
讀《文明史綱》
蒙田論人的缺陷
讀《追尋逝去的時光》譯序有感
文學史的另一種寫法——讀《美國文學的第二次繁榮》
他的漂亮光頭標誌著勇氣——讀米勒著《福柯的生死愛欲》
巴奴日不再引人發笑之日——讀米蘭-昆德拉
《被背叛的遺囑》
羅蘭·巴特談巴黎的脫衣舞
寫在《威拉·凱瑟集》後面
讀《加繆傳》
關於《走出非洲》
拿什麼紀念你,納博科夫
讀巴赫金
關於《聖經》
鄭振鐸譯《灰色馬》
范·懷克·布魯克斯
史密斯著《處女地》
比亞茲萊的顏色
經濟學家的人生哲學
關於《列文王妃的私人信件》
《歌德自傳》
嗡嗡聲中讀伍爾芙
自己的精神
關於《伏爾泰筆下的英國》
讓藝術家下崗
魏瑪的文化歷史陰魂
大不列顛的美國化再生
歐洲人的文化移植
費茲傑拉德來得正是時候
《曼哈頓中轉站》
第三輯
再讀高列特生平
法國女作家高列特
讀斯蒂沃著《八個現代作家》
插圖本《倫敦文集》
《紐克默一家》和《維吉尼亞人》
這思考著的人的喜劇
《多情之旅》閱讀札記
兒童讀物里的詩人丁尼生
但丁種種
《薄伯的荷馬》
一段閱讀記憶
在黑暗中吹哨
未寫完的蘭姆的故事
E·B·懷特是誰
寫小說的蓋斯凱爾夫人
桂冠女詩人畢曉普
梭羅的閱讀和梭羅的生活
塞勒姆鎮的霍桑
詩人愛倫·坡的家世
范·道倫論斯威夫特
成熟了的克勞汀
未寫完的女人
“垮掉”的彼岸
拉斯金的二○○○
《歌謠集》與《玫瑰和指環》
關於艾赫瑪托娃、伯林和普寧
桂冠詩人沃倫
不顯山不露水的馬拉默德
茶杯上的裂紋
弗洛斯特:偶像兼凡人
亨利·米勒與阿娜依斯·寧
紀念DonB
康科德小鎮上的愛默生
蘭波與騷塞
閱讀呂貝卡的鑰匙
斯坦因與瓦爾德的書信往來
世紀老人普利切特
詩人葉芝軼事
桑頓·瓦爾德——被淡忘的人
三種聲音的輓歌
棄騎從文的司湯達
難忘的文壇“大象”
納伊玻爾父子之間的家書
第四輯
說尊嚴
力量之於創造力和生命力
精神的自由和肉體的自由
都市雲遊僧
淡淡的罪惡
海南是一首詩
夏威夷不是工作的地方
秋天的思緒
心情意識流
薩爾茨堡西米納爾
一個閱讀者的內心獨白
後記
書摘
讀喬叟時的聯想
文學閱讀的時空錯位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本14世紀的《坎特伯雷故
事》是英國詩人喬叟最偉大的作品。他老先生是絕不會想到六百年後一個中
國學子是在怎樣的環境裡結識他的作品的。二十多年前在濟南讀大學,精讀
課本《英國文學選讀》里第一次與喬叟邂逅,當時的生活環境與《坎特伯雷
故事》的文學意象稍接近的唯有校園門口那座天主教堂和女生宿舍所在的那
座修道院。1990年我在波士頓當訪問學者,時不時在租來的“亭子間”附近
的一個舊書店盤桓。書店的小夥計林奇是個荷蘭裔美國小子,成天盼著夏天
畢業去海上捕魚。他喜歡在裡間的庫房泡妞,還喜歡中午飯吃麥當勞。相熟
以後,他知道我喜歡找一些文學書籍,就主動推薦麥爾維爾寫的《白鯨》之
類,他喜歡海的題材。因為喜歡海,他就偏愛也喜歡海的題材的肯特。肯特
為名著作的插圖里就有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我在那間林奇用來泡希臘
妞的庫房裡領略到了肯特插圖的銅板效果。
一晃又是十來年。我在北京隆福寺中國書店僅有的一角外文舊書架上找
到一巨冊1934年紐約“花園城市”版《坎特伯雷故事》,裡面所用的插圖恰
恰是銅板肯特畫。價格商量到100元,老闆問我這是什麼書,我回答《坎特
伯雷故事》。在他聽來不過是一本文學書;在我這裡時間已經是六百年、空
間已經是兩萬里的遐想了。因為一般的文學批評家無論中外都不說人話,或
者不說國語,我手裡的《坎特伯雷故事》的引言照例是看不懂的。好在我
在書方面的運氣一向不錯。日前在我家附近的報國寺買到1925年紐約.Roni
&Liveright出版公司出的約翰·梅西為女兒寫的《文學的故事》,也是一巨
冊,也有稀有的銅板插圖。這回終於知道喬叟1400年死後英語發生大的變化
,但又沒有大到莎士比亞時代英語的樣子。喬叟即便沒有《坎特伯雷故事》
,他的詩作也足以為他在英國詩壇上贏得一席位子。在中國人眼裡,《坎特
伯雷故事》有點《十日談》的味道,但沒有後者那樣豐富。詩歌體敘事較之
散文是有礙鋪陳的。《坎特伯雷故事》是現代英語的萌芽,這大概是六百年
後仍然有人讀它的原因吧。
P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