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

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是宋代時期的詩人蘇軾寫的一首七言古詩。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蘇軾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①天人幾何同一漚,謫仙非謫乃其游,麾斥八極隘九州②。化為兩鳥鳴相酬,一鳴一止三千秋。開元有道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③!西望太白橫峨岷,眼高四海空無人;大兒汾陽中令君,小兒天台坐忘真。“平生不識高將軍,手污吾足乃敢瞋④!”作詩一笑君應聞。

作品注釋

①真:畫像。②隘:狹小,此處用作動詞。③縻(mí):籠絡,羈留。矧(shěn):況且。④瞋:一作“嗔”。“瞋”、“嗔”原本可通用,皆為發怒的意思。但“瞋”又可作“瞠目”講,兼有瞪目之態和憤怒之情,則更可取。

作品賞析

這是蘇軾題在李白畫像上的一首詩。這類詩,舊稱“像贊”,多應像主或其後人之請,說些頌揚的話。蘇軾晚於李白三百多年,在丹元子(一位姓姚的道士)所出示的李白像上主動題詩,這不是一般的“像贊”,而是詩人在抒發對這位偉大前輩的深刻而獨特的理解。前人說蘇軾詩“用事博”,錢鍾書還從蘇軾詩中看到“莎士比亞式的比喻,一連串把五花八門的形象來表達一件事物的一個方面或一種狀態”(見《宋詩選注》)。這首詩運用典故和比喻,在十四句詩中就把十分複雜的“並莊、屈為心,合儒、仙、俠為氣”的李白精神面貌表達得明朗而豐滿。全詩可分為兩部分。開頭兩句異峰突起,寫出了李白的高尚形象。“天人”是用邯鄲淳讚揚曹植的話(見《三國志·魏志·王粲傳》裴注引《魏略》),詩里借指古代才俊之士。漚,本義是水浸、水泡,這裡是盡的意思。整句是說古來多少才俊之士都已湮沒。這裡用“天人幾何同一漚”來反襯李白的聲名永垂。下句從“謫仙”翻出新意,顯出李白的卓立不凡。《新唐書·李白傳》載,賀知章讀了李白的文章,對他讚嘆說:“子,謫仙人也!”後人因稱李白為謫仙。但蘇軾對此猶不滿意,謫降人間,終是凡人,所以翻案說“謫仙非謫乃其游”:人間的李白並非神仙謫降,而是神仙出遊。這個美妙的想像和讚譽,比賀知章的“謫仙人”高出一頭,李白既不是謫仙,更不是天人,而是遠遠地超乎兩者之上的到處遨遊的神仙,因此第三句說“麾斥八極隘九州”。“麾”通“揮”,“麾斥”即“揮斥”。“揮斥八極”,語出《莊子·外篇·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所謂八極、九州,見於《淮南子·地形訓》:“天地之間,九州八極”。九州原指上古時代中國的行政區劃,其名稱諸書不一,後因以九州泛指中華大地。而《淮南子》又說“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紘,八紘之外有八極”,可知八極乃是比九州遠為廣闊的天地極境。這是說李白遨遊天地,放縱八極,那個八極之內的小小的九州在他眼裡就顯得十分狹窄了。“化為”兩句,用韓愈《雙鳥詩》意,又生髮出一個奇特的想像。韓愈詩說:“雙鳥天外來,飛飛到中州。一鳥落城市,一鳥巢岩幽。不得相伴鳴,爾來三千秋。……還當三千秋,更起鳴相酬。”蘇軾藉此把同時的李白和杜甫喻為天外飛來的雙鳥,把他們不朽的詩歌喻為“一鳴一止三千秋”意思是,不知要幾千年才出現一個李白、一個杜甫。李白並不是遨遊八極的神仙、天外飛來的神鳥。“麾斥八極隘九州”,只是從空間上比喻李白精神境界的闊大;“一鳴一止三千秋”,也只是從時間上比喻李白詩才的難遇。這些比喻想像,虛而又玄,但恢廓宏遠,其“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埃之外”,正是從巨觀上為李白立照傳神。如此運筆,也是在為下文作鋪墊。“開元”兩句是說,遨遊的神仙,天外的神鳥,只因見到人間有個開元盛世,才來此稍事勾留;想籠絡他多留些時日尚且不可,他難道還肯去乞求什麼嗎?這么一轉,總收以上恢宏的幻境;而李白來到人間,也是王朝的瑞氣,國家之大幸,不可以世俗之眼來看待他。全詩十四句,前七句用幻境寫李白的精神境界,到此收住。後七句則著重寫李白的蔑視權貴,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十四句句句用韻,韻隨意轉,七句換韻,音節頗有特色,這在古體詩中是少見的章法。因此,它曾被人錯誤地從換韻處割裂為兩首詩。後段以“西望”兩句領起,是承前而來。李白《蜀道難》詩說:“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太白,在陝西武功縣南,是秦嶺主峰。與四川的峨眉山同為著名的高山;兩句本指秦、蜀之間,只有鳥道可通,人難逾越。蘇軾化此兩句為“西望太白橫峨岷”,又引出下句“眼高四海空無人”,是說李白眼高絕頂,雄視四海。“大兒”句指郭子儀,郭子儀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之一,曾封汾陽王,任中書令。《新唐書·李白傳》載:“初游并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及白坐永王璘敗,當誅,子儀請解官以贖。”“小兒”句指天台道士司馬承禎,他寫過一篇《坐忘論》,列舉坐忘安心之法七條以為修道階次,因此稱他為“坐忘人”。“身”,指人,李白《大鵬賦序》說:“予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司馬承禎之字),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這兩句是說李白視天下無人,只和郭子儀、司馬子微兩人交好。句中的“大兒”、“小兒”,本是東漢末年禰衡的話。禰衡蔑視權貴,當面罵過曹操,一生只讚賞孔融、楊修,常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見《後漢書·禰衡傳》)。這裡借來安在李白名下,顯得口氣很大。這四句連寫李白的高視無人,因前七句已鋪墊豐厚,所以平平道來,自然熨貼。但它又是在為下文蓄勢,警策、高峰都在下兩句。勢足氣壯,奇峰崛起:“平生不識高將軍,手污吾足乃敢瞋!”唐玄宗最寵信的宦官高力士,曾先後被加封為右監門衛將軍和驃騎大將軍,稱高力士為“將軍”,以顯其權勢之盛。相傳李白在宮中陪玄宗飲酒,醉後令高力士脫靴,高力士從此懷恨,於是中傷李白。這兩句承前而起,托李白的口氣說話。這時的李白已不止是一般地輕視高將軍,而是聲色俱厲、痛加呵斥了。這充分表現了李白對權貴的蔑視,也表現了蘇軾對權貴的蔑視。人稱李白為“謫仙”,稱蘇軾為“坡仙”,論氣質,論詩,蘇軾都最接近李白,蘇軾也自認為最理解李白。所以最後一句,詩人向死去三百年的李白通話:我作詩已罷,付之一笑,你應該是聽到的吧!按《蘇軾詩集》編次,這首詩作於1093年(元祐八年)冬定州任上。這年九月,高太后崩,宋哲宗親政,上距烏台詩案已十四年。蘇軾還朝後連乞外任,到了定州當知州。他已飽嘗了新舊兩黨的輪番排擠。哲宗親政後,章惇等人復據要職,蘇軾又面臨新的危機。但他這時已久經憂患,看透了權貴們的強爭惡鬥,不過是“龔黃滿朝人更苦”,因此這首題像詩,也是他借李白以寄託自己的憤慨。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