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6月1日) 叢書名: 張口說歷史 平裝: 326頁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212014322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曠世名相曾國藩》以鎮壓太平天國和辦洋務這兩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為主線,生動細膩地描述了曾國藩複雜多元的一生。毛澤東曾在批註中說他自己“獨服曾文正”。蔣介石亦稱曾國藩足以成為自己的老師。許多近世名人都把曾國藩列為自己學習和欽佩的對象,他的人生經歷和處世哲學給今人以無窮的啟示。
曾國藩,生於1811年(嘉慶十六年),死於1872(同治十一年),經歷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四朝。
《曠世名相曾國藩》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池子華,男,1961年8月生,安徽渦陽縣人。1985年本科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1991年考入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歷史學家茅家琦教授、方之光教授治中國近現代史。1994年畢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5年12月任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1996年7月任河北大學歷史系教授。現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蘇州大學中國農村城鎮化研究中心、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兼職教授,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出版專著有:《中國近代流民》、《幻滅與覺醒》、《張樂行評傳》、《晚清梟雄苗沛霖》、《中國流民史:近代卷》、《流民問題與社會控制》、《紅十字與近代中國》、《百年紅十字》(合著)、《中國紅十字歷史編年(1904-2004)》(主編)等,在海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主要業績錄入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主編的《世界名人辭典》、《中華優秀人物大典》等。
目錄引子:曾國藩和他的時代
第一章 青少年時代的曾國藩
一、“癩龍”轉世
二、曾氏家族的寵兒
三、叩開科舉之門
第二章 幸運京官
一、仕途得意
二、末世實學家
三、日常生活素描
四、“書生卻進安民策”
第三章 從文官到軍事統帥
一、“洪”水滔滔
二、墨經出山
三、編練湘軍
第四章 坎坷征殺路
一、傳檄進兵
二、廓清湖南
三、進軍湖北
四、坐困江西
第五章 歸隱與復出
一、整頓內湖水師
二、被削兵權
三、再度出山
第六章 總督兩江
一、意在圖皖
二、爭奪安慶
三、滿漢之爭
第七章 “中興第一名臣”
一、進攻天京的準備
二、攻克金陵
三、誅李盪余
四、裁湘留淮
第八章 “我是打捻無功之人”
一、奉命“剿捻”
二、攻捻方略
三、“我是打捻無功之人”
第九章 教案風波
一、查辦揚州教案
二、調任直隸總督
三、處理天津教案
第十章 洋務運動之父
一、洋務派的領袖
二、經營“機器母廠”
三、開留學風氣之先
第十一章 晚年曾國藩
一、審結“刺馬案”
二、察訪李世忠行跡
三、走完人生之路
結語:理解曾國藩
附錄: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拙著《曾國藩傳》初版於1997年,轉眼屆滿10年。10年來,曾國藩研究由“熱”漸趨理性,取得不少研究成果,這是令人欣喜的。
這本小書,是在曾國藩研究的熱潮中,在當時安徽人民出版社丁懷超總編和安徽師大歷史系主任裘士京教授的鼓勵下寫成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清新可讀的筆法,讓曾國藩這位曠世奇人走近讀者,使讀者見識曾國藩的廬山真面。小書的出版的確受到讀者的歡迎,坊間甚至可以看到盜版書叫賣。
這次修訂,依然保持初版時“文字儘可能清新活潑,讓讀者能夠讀下去”的文風,同時借鑑了學界同人富有創建的研究成果,增加了若干圖片以及“主要參考文獻”。仍應強調的是,對曾國藩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絕非這本小書所能做到,也絕非本人功力所能達到的,因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借小書再版之際,感謝讀者的厚愛,感謝安徽人民出版社的支持,感謝學界同人的鼓勵,還要感謝朱琳博士拍照轉換word文檔所付出的辛勞。圖片來源均在參考文獻中一一註明,謹此一併致謝。
第一章 青少年時代的曾國藩
1811年曾國藩出生於湘鄉白楊坪一戶普通農家,6歲入學,在祖父、父親的督責下,奮發向上,勤於章句,刻苦自勵,勝不驕,敗不餒,經過20多年的寒窗苦讀,中進士,點翰林,終於叩開了科舉之門,轉入仕途。
一、“癩龍”轉世
在湖南湘鄉縣城南約130里,到處是起伏的山岡、深邃的溝壑。在亂山環峙中,有一個不太起眼的小村莊,名叫白楊坪,清代屬荷葉塘都。白楊坪很平凡,平凡得出奇,但誰能料到,就在這個輿圖不載、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卻走出一位曾經決定清朝運勢的大人物曾國藩呢?
1811年(嘉慶十六年)11月26日,曾家一團喜氣,樂不可支,因為這天寬一(國藩乳名)降臨人世。蓄子添孫,本是人生常事,可是,由於曾國藩後來的豐功偉績,關於他的出世,稗官野史也就有了種種異聞,既然說到了,不妨多說幾句。
曾國藩出生時,他的曾祖父曾竟希還健在,年屆古稀。在國藩降世的前天夜間,忽夢有巨虬(傳說中的一種龍)自空中蜿蜒而下,直入曾宅,頭懸於梁,尾盤於柱,鱗甲燦爛,把老人驚醒了。第二天早起,老人坐在屋檐下,想著昨夜的奇夢,百思不解。正靜思中,忽聽隔室“哇”的一聲,老人知道這是孫媳江太夫人臨盆了,接著家人來報添個曾孫。老人頓有所悟,招來國藩生父曾麟書,告知昨晚異夢,說來也巧,有些來歷,要好生養育,將來必光大我曾家門楣。麟書唯唯諾諾。說來也巧,就在國藩出世的當日,曾家屋後長出蒼藤,纏繞於樹,樹死而藤日益蒼翠繁茂,垂蔭一畝,世所罕見。這一巨藤,鄉人稱之為“蟒蛇藤”,其形狀恰似竟希翁夢中所見巨虬。據野史說,家人觀藤之枯榮,可知國藩境遇如何,如國藩加官晉職,事業順遂,則巨藤枝葉茂盛,反之則形容枯槁,巨藤似乎成了曾國藩的化身。國藩死,巨藤隨之葉落枝枯,不久亦死,更令迷信的中國人感到。怪異。
更奇的是,曾國藩生就一身怪癬,終生不愈,經常把他折騰得坐臥不安,國藩在《日記》、《家書》中每每叫苦不迭。怪癬發作時,痛癢難耐,雙手抓搔,皮屑飛揚。而其抓搔的姿態,又似虬龍張牙舞爪。饒州知府張澧翰,善於相面,觀察曾公相貌,“端坐注視,張爪刮須,似癩龍也”(薛福成:《庸庵筆記》第4卷,《述異》)。
虬人夢,蟒蛇藤,癬如鱗,種種怪異雜湊一起,因循附會,於是有了曾國藩“癩龍”轉世的傳說。
過去的中國人很喜歡“造神”。大凡歷史巨人,經歷非凡,從生到死可以編造出許多神話來。曾國藩癩龍投胎的傳說,現在覺得可笑至極,但在當時是順理成章、令人深信不疑的。
傳說歸傳說,不是信史,因此,我們的筆鋒還是轉到現實的曾國藩身上來。
二、曾氏家族的寵兒
曾國藩的出世,的確給曾家帶來興旺的氣象。
曾家原來居住在湖南衡陽廟山,清初才遷居湘鄉大界裡,世代務農,薄有產業,家道不昌,過了五六百年的窮日子,直到他的曾祖父曾競希時,才算有了點家業。在封建時代,“讀書做官”最令人心嚮往之,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稍有家資的人家,莫不送子弟讀書求學,轉求仕進。曾家家境好轉,竟希自然把國藩祖父玉屏送去念書,希望十年寒窗後求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可是曾玉屏不求上進,嬉戲遊玩,好逸惡勞,經常去湘潭市上與那些紈絝子弟廝混。鄉里長輩譏笑他輕浮淺薄,竊竊私議:竟希翁辛辛苦苦積攢起來的一點家業,將來一定會敗在他兒子手上,“將覆其家”。玉屏聽到傳言,羞愧萬分,決心痛改前非。竟希垂垂老矣,玉屏斷了求功名的念頭,持家治業,躬耕隴畝,早出晚歸,勤勤懇懇,這樣總算家道沒有中衰。
國藩祖父曾玉屏,字星岡,“聲如洪鐘,見者憚懾”,為人剛正不阿。雖為山野之民,一生“無奇遇重事”,但其“威儀言論,實有雄偉非常之概”(《曾國藩全集·詩文》,嶽麓書社1994年版。以下省稱《全集》)。在曾國藩一生中,其祖父對他的影響最大。國藩常說:“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全集·家書》)國藩性格倔強剛毅,胸懷大志,深得祖父訓誨之益。玉屏翁治家極嚴,“男必耕讀,女必紡織”,要求家人努力實行八件事:讀書、種菜、飼魚、養豬、早起、灑掃、祭祖、敦親睦鄰。曾國藩後來治家,“一切以星岡公為法”,這八件事,則概括為“八字訣”,即“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克勤克儉,守之甚嚴,“永為家訓”(《全集·家書》)。曾玉屏倡明的家風,的的確確造就了後來曾國藩一生的品行秉性。
玉屏以早年失學,引為深恥,便將希望寄托在國藩生父曾麟書(字竹亭)身上,不惜重金訪求名師,望子成龍,企盼有朝一日榜上有名,博得官職,彌補自己平生最大的缺憾。不料曾麟書天資平平,屢考屢敗,因此,玉屏便寄希望於孫子了。
麟書生有五子,長子即國藩,次子國潢(字澄侯,1820年生),三子國華(字溫甫,1822年生),四子國荃(字沅浦,1824年生),五子國葆(字事恆,1828年生)。曾國藩居長,又聰慧,玉屏、麟書父子均視為掌上明珠。
的確,國藩自幼雖非神童,但卻非常兒匹比。據黎庶昌編《曾文正公年譜》所載,國藩狀貌端重,自初生長到三四歲,不聞啼泣聲。母親江太夫人里里外外,忙忙碌碌,無暇顧及,他總依在祖母王太夫人的紡車旁,花開鳥語,注目流沔,像是一個有堅韌性而極不平凡的孩子。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國藩6歲時,玉屏為其設家塾一所,聘請陳雁門先生,教他讀書識字。就在這一年,曾祖父竟希去世,國藩“哭泣甚哀,執喪若成人”。次年,父親麟書因屢考不中,便在家中設了一所私塾,取名“利見齋”,招了10餘名學生,課徒為生,一面讓國藩跟他在塾中讀“五經”,一面繼續求取功名。為父作師的麟書先生對兒子自然悉心教導,督責甚嚴,國藩常在睡夢中被叫醒,苦讀《詩》、《書》,頗有點“頭懸樑,錐刺股”的味道。這樣不到兩年,國藩竟讀完了“五經”,開始鑽研時文帖括之學,也就是學習八股文了。
國藩天資聰穎,一心向學,又有韌性,加上祖父、父親不厭其煩地教誨、督責,學業大進。1824年(道光四年),14歲的曾國藩隨父到省城長沙應童子試,成績甚佳。次年,麟書先生在同族中開設家塾,取名“錫麟齋”,國藩仍從父苦習八股,此外,誦讀《周禮》、《儀禮》及《史記》、《‘文選》。1826年(道光六年),國藩16歲,這年再度去長沙參加童子府試,居然名列第七。國藩信心倍增,決心叩開科舉之門。
三、叩開科舉之門
從長沙回來後,國藩仍從父問學,夜以繼日,發憤苦讀。麟書自知所學有限,有些力不從心。如果讓國藩繼續跟在自己身邊,恐誤了他的前程,應該讓他往外縣訪求名師。聽說衡陽汪覺庵先生,是聲播遠近的八股名師,於是,1830年(道光十年)便將國藩送到汪先生在衡陽所開的唐氏家塾去讀書學文。次年,回本縣漣濱書院肄業,書院山長劉元堂見國藩詩文,極為欣賞,以為將來必成大器。經過名師指點,國藩茅塞頓開,學業益進。國藩原字伯涵,此時改號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全集·日記》)以惕厲自己,奮發向上,以新的姿態面對人生。
1833年(道光十三年),國藩23歲了。這一年可以說是他人生旅途上的轉折點。就在本年,國藩參加科考,榜上有名,補上縣學生員(俗稱秀才)。他的父親曾麟書苦苦掙扎了20多年,考了17次,才於上年博得這最起碼的功名,而國藩如此早達,怎不令曾家歡欣鼓舞!再令曾家欣喜的是,這年底,國藩與歐陽小姐完婚了,誠可謂“雙喜臨門”。
關於曾國藩的婚事,也有一段佳話。
1824年(道光四年)曾國藩14歲時,曾父麟書先生的好友衡陽廩生歐陽凝祉(又滄溟,字福田)常到家塾“利見齋”相晤。歐陽先生也是一位名師,曾國藩後來所作《歐陽府君墓志銘》稱他“課徒凡四十年,主講蓮湖書院者又十年,門下生著籍數百人”(《全集·詩文》)。14歲的曾國藩已學了幾年的八股文,詩文寫得不錯,歐陽先生看了他的文章,覺得很有氣勢,極為讚賞。麟書先生請歐陽先生出個題試試兒子的真才實學,歐陽先生便以《共登青雲梯》為題命國藩寫一首律詩。國藩稍假思索,揮毫潑墨,一氣呵成,歐陽先生看了連連稱好,說“是固金華殿中人語也”——金華殿朝廷大臣的口氣呀!歐陽先生愛才,當即把長女許配給國藩,她就是伴隨國藩走完人生苦旅的歐陽夫人。
1834年(道光十四年),國藩離別妻子,進入省城嶽麓書院讀書。嶽麓書院是北宋初年創建的,是當時全國最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大理學家朱熹和張載都在此講過學。國藩能進入湖南最高學府,對他個人發展極為有利。國藩能詩文,是書院中屈指可數的高才生,備受書院山長歐陽坦齋先生的賞識,當然也會引起同窗妒忌。據說有位同學性情褊躁,因國藩的書桌放在窗前,那人就說:“我讀書的光線都是從窗中射來的,不是讓你遮著了嗎?趕快挪開!”國藩說:“你叫我放在什麼地方呢?”那人說:“放在床邊好了!”國藩果然照他的話移置了。國藩晚上用功讀書,那人又說:“平常不念書,夜深還要聒噪人嗎?”國藩只好低聲默誦。但不久國藩中舉,傳報到時,那人更大怒說:“這屋子的風水本來是我的,反叫你奪去了!”在旁的同學聽著不服氣,就問他:“書案的位置,不是你叫人家安放的嗎?怎么能怪曾某呢?”那人說:“正因如此,才奪了我的風水。”同學都覺得那人無理取鬧,替國藩抱不平。但國藩毫不在意,可見他氣度的一斑了(蕭一山:《曾國藩傳》)。這年他年僅24歲。
清代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即鄉試、會試和殿試。按慣例,鄉試中式舉人要在次年春進京參加由中央禮部主持的全國性會考即會試,稱為“禮闈”或“春闈”。曾國藩鄉試中式第三十六名舉人,目光當然注視到北京的“進士”頭銜了。
1835年(道光十五年),曾國藩躊躇滿志,第一次走出大山,“公車”北上,參加禮部會試。陰曆三月中旬人闈會試,“四書”首題為《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次題為《夫孝者,善繼入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三題為《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詩題為《賦得“王道平平”》。看來國藩考運不佳,“會試不售”,沒有中式。恰巧這年逢皇太后六十大壽,照例增加會試一次,這叫“恩科”,所以次年還有一次機會。想到從湘鄉到北京,千里迢迢,如去而復來,旅資不說,時間也浪費不少,不如乾脆留在京城。徵得祖父、父親同意後,國藩住進設在京城的“長沙會館”,長沙府應試舉子在此駐留,開銷不多。
去年此際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
湖上三更邀月飲,天邊萬嶺挾舟行。
竟將雲夢吞如芥,未信君山鏟不平!
偏是東皇來去易,又吹草綠滿蓬瀛。
紛紛節候盡平常,西舍東家底事忙。
十二萬年都小劫,七千餘歲亦中殤。
蜉蝣身世知何極,胡蝶夢魂又一場。
少昊笑儂情太寡,故堆錦繡富春光。
韶華彈指總悠悠,我到人間廿五秋。
自愧望洋迷學海,更無清福住糟邱。
尊前瓦注曾千局,腳底紅塵即九州。
自笑此身何處著?笙歌叢里合閒遊。
為臧為否兩蹉跎,搔首乾坤踏踏歌。
萬事拼同駢拇視,浮生無奈蠶絲多!
頻年蹤跡隨波潏,大半光陰被墨磨。
國藩《歲暮雜感》詩(《全集·詩文》)為落第後留住京師時所作,但並無一絲半毫沮喪窘蹇之態,相反,那種“竟將雲夢吞如芥,未信君山鏟不平”的恢廓大志,那種倜儻風采、書生意氣,躍然紙上。
國藩在京依然勤於章句。1836年(道光十六年)再入禮闈,參加恩科會試,“四書”首題為《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次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三題《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詩題《賦得“布德行惠”》。不想再遭挫折。國藩雖然有些失望,但轉念一想,自己年紀尚輕,將來機會正多,也就淡然處之了。放榜後,即收拾行裝,搭糧船順運河南下,“出為江南之游”。國藩因久寓京師,隨身盤費所剩無幾,途經睢寧,正巧同鄉故人易作梅在此當知縣,因過訪,向易借了100兩銀子。路費湊足了,國藩即由清江、揚州到了金陵(南京),在金陵市上,看到一部《廿三史》,售價銀百餘兩,國藩愛不忍釋,於是典當自己的裘衣,連同從易作梅處所借銀兩,購得心愛之書。回到家中,麟書先生問明來由,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喜形於色地說,所借銀兩由家父想辦法償還,只要悉心研讀這些書,就算沒有白費。國藩果然“誦習益勤”(《清代七百名人傳·曾國藩》),“侵晨起讀中夜而休,泛覽百家,足不出庭戶者幾一年”(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譜》)。如此苦讀,八股、制藝自然大有長進。
光陰似箭,轉眼又到了大比之年。曾家因還債,旅資稍有不濟,向戚族借了32串錢,再度公車進京。
1838年(道光十八年)初,曾國藩抵達京城,所貸32串錢,只剩下3串,其苦狀可想而知了。陰曆三月中旬,三上春闈。主持本年會試的是欽派大總裁大學士穆彰阿及朱士彥、吳文鎔、廖鴻荃。會試題目為“四書”首題《言必信,行必果》,次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三題《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詩題《賦得“泉細寒聲生夜壑”》。功夫不負有心人,國藩如願以償,中式第38名進士。接著正大光明殿複試一等,殿試三甲第42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一等第三名進呈,清宣宗拔置第二名,6月23日(五月初二)引見皇帝,改翰林院庶吉士。
科舉時代的翰林,為“清要詞臣”,前途最為遠大,外則總督、巡撫,內則大學士、尚書、侍郎,多由翰林出身。國藩置身翰林院,毫無疑問是他人生旅途上的一個里程碑。國藩一向志向高遠,“器宇卓犖,不隨俗流,既人詞垣,遂毅然有效法前賢澄清天下之志”(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譜》)。從此以後,更名“國藩”,意即為國屏藩,以期實現其遠大的政治抱負。
按清朝規定,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庶常館學習深造三年,通過考試,“優者留翰林院為編修、檢討,次者改給事中、御史、主事、中書、推官、知縣、教職”(《清史稿·選舉志》)。不管怎樣,官是做定了。經過20多年的寒窗苦讀,國藩終於叩開科舉之門,轉入仕途了。這年秋天,年僅28歲的曾國藩志得意滿,榮歸故里。曾氏家族幾百年來“無以科名顯者”,只有國藩第一個點了翰林,榮耀之至,自不待言。新翰林衣錦還鄉,親戚朋友前來道賀者絡繹不絕。國藩祖父曾玉屏時已65歲了,想到殷殷厚望成為現實,更是歡喜異常,在曾家庭院排開酒筵,大宴賓客,煞是熱鬧。玉屏先生是通情達理之人,雖然孫子入仕為官,但家人絕不應該心存“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俗見。宴罷賓客,他告誡麟書先生說:“吾家以農為業,雖富貴,毋失其舊。彼為翰林,事業方長,吾家食用無使關問,以累其心。”(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譜》)麟書先生是出了名的孝子,自然謹遵父命,兢兢業業,勤儉持家,從不讓國藩操心,因此,國藩做了十餘年的京官,不知有家累,專心治學,因而能夠成就一番事業,這不能不說受祖父之賜了。玉屏先生也告誡國藩說:“爾的官是做不盡的,爾的才是好的,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更好全了。”國藩銘刻在心,奉為立身處世的法寶,受益無窮。
在封建時代,官宦之家,名門貴族,為了顯示自己家族的源遠流長,往往修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乘)。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曾家世代扶犁握鋤,平淡無奇,如曾國藩自己所說:“吾曾氏家世微薄,自明以來,無以學業發明者。”(《全集·詩文》)“微薄”如此,沒有家譜,自然更沒有資格出來主持修家譜。現在不同了,國藩躋身翰林,發了跡,當然也要修家譜了。於是議修家譜,清查源流,成了國藩居鄉期間的頭等大事。從1839年(道光十九年)3月25日起,遍走湘鄉、衡陽、耒陽、永興、寶慶、武岡、新化、藍田諸親友,忙乎了大半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