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曉窗
少 聞 雞聲 眠,老 聽雞聲起。
千古 萬代人,消磨 數聲里。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曉:破曉,天將亮時。
少:少年。
聞:聽。
雞聲:指晚上雞鳴的聲音。
眠:睡。
老聽雞聲起:用“聞雞起舞”之典。《晉書·祖逖傳》:“(祖逖)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老,老年。
千古:長遠的年代。
消磨:意志與精力逐漸消失,或度過歲月。
1.曉:破曉,天將亮時。
2.少:少年。
3.聞:聽。
4.雞聲:指晚上雞鳴的聲音。
5.眠:睡。
6.老聽雞聲起:用“聞雞起舞”之典。《晉書·祖逖傳》:“(祖逖)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老,老年。
7.千古:長遠的年代。
8.消磨:意志與精力逐漸消失,或度過歲月。
白話譯文
少年貪玩,半夜雞叫才睡,老年惜時,凌晨聞雞即起。
遙想千秋萬代賢士、庸人,一生都在雞的鳴聲中磨去。
創作背景
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某天拂曉時,窗前的雞鳴聲讓詩人聯想不斷、感慨萬分,詩人於是創作此詩,藉以抒發其對年華流逝的感慨。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前二句選取“少”、“老”兩種人對待雞啼聲的不同表現,以“少聞”而“眠”與“老聽”而“起”作對照,形象地概括了當時不同人的處世態度:年輕人聽到雞鳴聲才上床入睡,老年人聽到雞啼聲已起身了。這裡,詩人以“少”和“老”的大跨度時間以及“聞雞聲眠”和“聽雞聲起”兩種對時間截然不同的態度,形成強烈的反差,使讀者印象鮮明地感到時間的寶貴和充分認識時間之價值的重要性。其中,後一句暗用“聞雞起舞”之典,寫奮發向上之心,與前句作對照。後二句筆鋒一轉,由橫而縱,由對個人的微觀審視而引申到對社會、歷史的巨觀思考,拓寬了詩的思想視野,同時向讀者展示了一部人類的歷史:在千古萬代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就在這送往迎來的雞啼聲中消磨了他們的歲月。其中,“消磨”二字頗耐深思:虛度固然是消磨,奮發也是一種“消磨”,人生苦短,雞聲無多,該如何“消磨”這“數聲”,是詩人向讀者提出的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詩人雖然沒有就此問題作出回答,但從前二句的鮮明對比中,詩人通過“寄情於言外”暗暗地透出了答案:時光如駛,人生世上,自當抓住分陰,於一番有利於國、造福於民的大事業。從字面上看,這是詩人就歲月的流逝發出的感慨,其中似乎飽含著詩人深深的哀怨,能引發讀者無限的聯想,於平易中見奇崛,言有盡而意無窮,使不同的人讀後產生不同的感受,或催人猛省,或激人上進。
全詩舉重若輕,寓莊於諧,以小見大,雖然篇幅短小,文字亦淺近,但內容含量卻很廣,僅用二十個字,用日常生活中“聞雞聲”引起的一種微妙的感受,深刻地闡明了“時不我待”、“稍縱即逝”的道理,使人受益匪淺,可謂言近旨遠,富有哲理,予人啟迪。
名家點評
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李瑚:雖然這首五言絕句只有20個字,卻寄託著他的無限感慨。(《魏源研究》)
作者簡介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字默深、墨生,原名遠達,字良圖,又字漢士,法名菩薩戒弟子魏承貫,湖南隆回人,魏邦魯第二子。幼年時家道中落。6歲進私塾。9歲應縣童子試,因以“腹內孕乾坤”對“杯中含太極”而使考官大為驚嘆。14歲參加縣學入學考試,名列前茅,被稱為神童之一。三年後,回鄉教書,方圓百里,頗有文名。此後求學京師,隨姚學塽學宋儒之學,從劉逢祿學《公羊》。中年後充任督撫幕府。道光二年(1822年)應順天鄉試,中舉人第二名。後屢試未中進士,捐“內閣中書舍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進士,歷任江蘇東台知縣、興化知縣、兩淮鹽運司海州分司運判和高郵州知州等。鹹豐三年(1853年)因遲誤驛報而被革職,後雖經保舉復職,終無意仕途,入僧院參禪,後卒於杭州東園僧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