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喘病

暴喘病是指由於外感或內傷,導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以致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種病證。嚴重者可由喘致脫出現喘脫之危重證候。喘病古代文獻也稱“鼻息”、“肩息”、“上氣”、“逆氣”、“喘促”等。

喘病是一種常見病證,也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中醫對喘病有系統的理論,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在辨證論治的前題下,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內經》對喘病有較多論述。如《靈樞·五閱五使》說:“故肺病者,喘息鼻張。”《靈樞·本髒》曰:“肺高則上氣肩息咳。”提示喘病以肺為主病之髒,並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為特徵。《靈樞·五邪》指出:“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喘動肩背。”《素問·舉痛論》又說:“勞則喘息汗出。”指出喘病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內傷,病機亦有虛實之別。此外,《素問·痹論》云:“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素問·經脈別論》雲;“有所墜恐,喘出於肝。”提示喘雖以肺為主,亦涉及它髒。漢·《傷寒論》、《金匱要略》已經認識到許多疾病,如傷寒、肺痿、肺癰、水氣、黃疸、虛勞都可導致喘病,並開始了具體的方藥治療。金元以後,諸多醫家充實了內傷諸因致喘的證治。如《丹溪心法·喘》說:“六淫七情之所感傷,飽食動作,髒氣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暢而為喘急。亦有脾腎俱虛體弱之人,皆能發喘。”認識到六淫、七情、飲食所傷,體質虛弱皆為喘病的病因。明代張景岳把喘病歸納為虛實兩證。《景岳全書,喘促》說:“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指出了喘病的辨證綱領。清·《臨證指南醫案,喘》說:“在肺為實,在腎為虛。”《類證治裁·喘症》則明確指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傷者治腎”的治療原則。這些觀點對指導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暴喘病是以症狀命名的疾病,既是獨立性疾病,也是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的症狀,若伴發於其它疾病時,應結合其它疾病的證治規律而治療,本節主要討論以喘促為臨床特徵的病證。

暴喘病主要見於西醫的喘息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氣腫、心源性哮喘、肺結核、矽肺以及癔病性喘息等疾病,當這些疾病出現喘病的臨床表現時,可參照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