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南京理工大學的“暖心飯卡”項目很人性化,學校的貧困生不需要申請、不需要審核,數額不等的一伙食補貼已經悄然打進了飯卡。這樣一來,他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資助,同時又不用像以往的貧困生評選一樣,需要提交各種材料,需要去各個單位、部門蓋章,甚至還需要尷尬地站在全班同學面前訴說家庭貧困的現狀,以獲得資助的資格。換言之,這些貧困生既在校方的資助之下真正解決了生活中的困難,同時又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自尊心。有人可能會說,這樣的資助方式,真的公平公正嗎?客觀地說,任何一項工作都不可能做到完美,誤差隨時都會存在,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該校的“暖心飯卡”項目是值得肯定的。如學校的基金會找來全校本科生2015年9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刷卡記錄,並進行了大數據分析,最終得出7元能基本吃飽的結論。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公平公正,基金會在確定“準援助對象”以後,還會把名單交給院系輔導員進行核對,以確定最終的援助名單。
南京理工大學的“暖心飯卡”項目,精準地確定需要接受資助的對象,又精準地確定需要給予資助的金額,真正體現了精準扶貧。
當然,“暖心飯卡”也要加強監管。貧困學生不公示了,會不會有人冒充貧困生而申請“暖心飯卡”?學校經手老師會不會將錢打到自己卡上或親戚朋友的卡上?這些問題,校方也要有相應防範措施。“悄悄資助”不能搞成暗箱操作,同樣需要“光明正大”的監管。既能夠“偷偷”補貼給貧困生,又不會出現任何問題,讓“暖心飯卡”真正“暖心”,需要制度最周密的設計。
如何確定
那么,貧困生名單以及補助金額是如何確定的?
據悉,南理工教育基金會對全校所有在校本科生的飯卡刷卡記錄進行了數據分析,分析區間為2015年9月中旬到11月中旬。其中,每個月在食堂吃飯超過60頓、一個月總消費不足420元的,被列為受資助對象。為了進一步增強科學性,“準援助對象”確定後,各學院的輔導員(對學生個人及家庭情況更熟悉)對各自學院的名單進行核對。首批經過大數據圈定的314個名單中,最終有301人得到了首批暖心飯卡的資助。
這301人的補助金額並不同。具體而言,該校實行一日三頓、每頓7元,30天總計630元的標準,學生實際就餐支出和630元之間的差距,就是實際補助金額。換言之,學校是按照希望每位在校生“每頓飯吃上7元錢”的標準來實施點對點“充錢”的。
按照這個標準和方案,首批301人獲得了從11.63元到340.53元不等的補助。
如果有貧困生比較宅,一直叫外賣,不去食堂吃飯怎么辦?
“我們做過綜合比較,學校門外的各種小餐館,一個炒飯也要7、8元,哪怕外賣軟體再優惠,學校食堂的飯菜肯定是最實惠的。”王虎說,真正的貧困生,大部分還是去食堂就餐的。因此在他看來,這樣的篩選方式是有一定的科學性的。
據介紹,數據分析期間,該項目是完全保密的。“我們不想讓調查的樣本失真,所以前期的工作做得十分保密。”王虎說。
由於學生具有流動性,該基金會將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資助對象。
至於對下一屆新生的刷卡記錄分析範圍是否還是9月中旬至11月中旬,王虎說“不一定”。
那么,是否會有學生知道了篩選方法後,通過故意刷數據的行為獲得補助?
王虎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相信這樣的學生會是極個別,絕大多數非貧困生都有“孔融讓梨”的精神。“如果真有,我們也認了。因為真要通過這樣的手段來獲取補助,說明還是在乎這么點錢的,那也屬於我們的補助對象。”。
媒體觀點
值得點讚
“暖心飯卡”項目被認為有兩大突出亮點,一是採取科學的數據分析手段,對需要資助、補貼的貧困生進行精準定位,避免了以往確定貧困生時的繁瑣環節和常有的誤差;二是有效保護了貧困生的隱私權,讓貧困生在獲得資助的同時,感受到隱私被保護、尊嚴受保障的暖心。基於這兩大亮點,輿論給予該項目廣泛好評,很多人為之點讚——“很好,既不用傷害貧困學生的自尊心,又可以精準扶貧”,“用心良苦挺感人的,比我們這兒這種上台演講再投票的強多了”。依據每月在學校食堂吃飯的次數和每次消費金額這兩個指標,來判斷學生的消費狀況和家庭的經濟條件,以此確定受資助對象,這種數據分析手段的確先進而有效。儘管也存在被人“刷數據”、鑽空子的可能,但從常理分析,這種可能性本身很小,而且系統還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修正更新,故“暖心飯卡”項目的第一個亮點,的確值得點讚。
需要進一步完善
有媒體分析認為,“暖心飯卡”並非十全十美。一是僅僅依靠學生飯卡刷卡記錄就來確定“受助對象”是否有些草率?有些家庭條件不錯的學生或者因為改善生活或者因為嫌學校飯菜不好吃而每天只在學校吃早晚兩頓飯,而中午出去大快朵頤,其刷卡記錄說不定就不足420元,還有一些家庭條件好的女生因為飯量小,說不定每月消費也不足420元,而一些家庭貧困的男生因為飯量大且無力外出消費,三頓飯都在學校吃,每天消費說不定就會超過14元,每月就會突破420元,按照校方“暖心飯卡”的要求,他們反而成了不被資助的“編外人員”。
二是判斷學生的“貧富”,唯食堂消費衡量,這是否在變相維護學校食堂的權威?在學校食堂負面新聞不斷湧出的情況下,這一點也令人生疑。此外,資助貧困生應該是一項公正公平公開的透明工程,但是同學們卻彼此不知道受資助的人員名單以及具體扶助資金,那么,這種狀況極有可能為暗箱操作埋下禍根。
遮蔽了公平問題
南京理工大學推出“暖心飯卡”項目,以數據分析為基礎“偷偷給貧困生充飯卡”,主要就是為了保障貧困生的隱私和尊嚴,其出發點應予以充分肯定。然而,一切都在“偷偷”中進行的做法,似乎從讓貧困生“競選”、上台“曬貧困”的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高校用來資助貧困生的資金,無論是來自財政給學校的撥款,還是來自社會捐贈,都具有高度的公共性,因此,在發放貧困生助學金或其他補助的過程中,除了要保證精準資助和保護受助者的隱私和尊嚴,還應當將受助學生的基本信息在一定範圍內公示公開,接受其他學生和相關方面的監督,以公開性、可監督性保證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公正性。這裡說的公示公開,不是說要讓申請者上台“競選”、公開“曬貧困”,而只是在一定範圍內公開他們的基本信息,這樣做談不上侵犯他們的隱私和尊嚴,與保護他們的隱私尊嚴並不矛盾。
大學生已是成年人,應當具有基本的權利與義務觀念,享受了一定的權利,就要承擔相應的義務。居民申請低保或承租、購買保障性住房,個人基本信息要在街道、社區進行公示,接受其他居民和相關方面的監督,同樣的道理,大學生享受了貧困生助學金或其他補助,也應當承擔公開個人基本信息的義務。對貧困生而言,讓院系或班級的其他同學知道自己獲得了資助補助,非但不是什麼丟臉之事,自己反而應當變得更加堅強努力、奮發有為。如果一個大學生脆弱到了連自己的貧困都不敢讓人知道的地步,他也不配得到以“助學貧困”名義發放的資助補助。
微言熱議
@王小婭在路上:貧困生更需要尊嚴,這樣的人性關懷,值得推廣。
@Kkkkkkkkkzzz:不管是不是真的能精準扶貧,起碼出發點是用了心的,很暖心!
@碰上你太美不勝收:嗯,然後下個月大家都去食堂打幾塊錢的飯,出學校門口在旁邊的小吃店加20塊錢的菜。
@段子手咔咔爾:我一個月飯卡300元,其餘700元都花在外面了,以此為標準扶貧有漏洞吧。還望慎重考慮。
@張撻拉:雖然還是有讓想占便宜的學生可以鑽的空子,但畢竟學校是好心,挺好的,總比什麼也不做強。
@黑框長頸鹿:其實這個方法已經挺好了。我上大學的時候,選擇貧困生髮放補貼的辦法居然是讓家庭貧困的同學一個個上台,講述自己家庭狀況如何如何不好,然後再讓台下的同學投票。那種方法既傷害了家庭貧困同學的自尊心,也讓投票的同學特別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