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和灣村

暖和灣村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城區西南7華里處,全村共343戶、1384人,有耕地1200畝。改革開放前,地處城郊的暖和灣村十分貧困,人均口糧只有80斤,過著“花錢靠政府救濟、吃糧靠政府返銷”的生活。“遠看是黃坡、近看是乾河、家無五元錢、地少事非多”是當時暖和灣村的真實寫照。

基本信息

暖和灣村  

改革開放以來,該村黨支部、村委會確定了以發展鄉鎮企業為全村脫貧致富的突破口的指導思想,村班子帶領全村人民,艱苦創業,使鄉鎮企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滾動發展,實現了由原來“窮的出名”到“富餘村”的轉變。2001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518萬元,其中鄉鎮企業總產值11368萬元,增加值28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87元,集體淨資產達到640萬元。該村先後獲得了全省“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省級文明村”、“鄉鎮企業先進村”、“基層組織建設示範村”、“全國創建文明村鎮示範點”、“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十年磨一劍、寒光逼鬥牛”。地處內陸欠發達地區曾“窮的出名”的暖和灣村在改革的大潮中,較快的實現了自身資本的原始積累,探究其發展歷程,我們認為:發展快的關鍵在於一種實幹的創業精神和良好的投資環境,特別是有一個開拓進取的好班子和村班子的帶頭人呂敬善。村支書呂敬善是一個平實、堅毅和質樸的農民,他以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奮發作為的精神受到了民眾的稱讚。剛接任村支書時,村上問題很多,80%的人非常貧困,都吃不飽、穿不暖;人窮心事多,村里乾群間、鄰裡間關係緊張。呂敬善當時說,選我當村幹部,是大夥信任我,起碼認為我還能幹點事,我不能辜負鄉親們的期望。村委會作為最基層的民眾性組織,很大程度上象一個實體,而實體就要考慮發展,只有發展才有出路。對於一窮二白,無任何集體積累的暖和灣,要乾點事,實在很困難,民眾不理解、不情願、不支持。對此,村班子沒有向大家做太多解釋,決定用實際行動來引導教育民眾。說乾就乾,成立不久的村班子果斷決策,1981年利用村裡的10輛架子車,組織起了一個小運輸隊,不分髒、苦活,樣樣都乾;組織7名婦女,找來10把銼刀,承攬了膠木電器廠打毛刺的簡單活兒,利用老君廟陳舊戲台創辦了第一個村辦企業——暖和灣綜合廠。一年下來,兩處純利近3萬元。農村人是最務實、最講究實惠的,今天看來微不足道的成績,在當時,對於過慣了窮日子的暖和灣村人來說,就象發了一筆橫財,全村振奮。初次創業的成功,樹立了村班子在民眾心目中的威望,擴大了村民的經營視野。面對來之不易的積累,是分光吃淨,還是擴大生產?乾群間出現了較大分岐。呂敬善說:不要過多地爭論,認準了就乾,落後是諸多問題的根源。是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村班子研究決定,將三萬元積累投入綜合廠的擴大再生產,開始了滾雪球般的積累歷程,在此基礎上,先後創辦了麵粉廠、暖和灣膠木廠、萬新塑膠廠、華西木器廠等7個村辦集體企業。使暖和灣村人脫掉了貧窮,邁向了富裕;開闊了暖和灣村民的視野和思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暖和灣村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樹立大發展、大思路的觀念,採取合資入股、合夥等多種籌資方式。興辦企業,發展村集體經濟。村上採取各種辦法吸引投資,借船出海:對全村進行了合理規劃,硬化了道路,制定了環境衛生責任制度及《暖和灣村規範化管理細則》,徹底改變了全村零、亂、散、雜的舊貌;興辦學校,教育村民遵紀守法,克服物質富有和精神貧乏間的反差及部分民眾事非不清,國家、集體觀念淡薄,鄰里關係不協調,社會治安不穩的苗頭,引導村民開展“十佳文明戶”爭創活動,有效提高了村民的思想覺悟;帶領村民興修河堤,開發出荒灘150畝作為發展用地,制定了優惠政策,包括為投資人代辦土地審批、部門協調等各種繁雜手續,吸引市內外客商來投資辦廠。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風凰。良好寬鬆的投資環境,引來了眾多投資者,先後有秦寶軸承、繼新電器、興旺集團等一批骨幹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建成。到目前,全村各類企業已發展到138個,其中總資產在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個,300萬元以上的企業4個,100萬元以上的企業4個,涉及農業、工業、交通運輸、飲食服務等多個行業;主要產品有機械電器、家俱、塑膠製品等。暖和灣村發展的歷程中,滲透著艱苦創業、求實奮進的精神。乾好事情、用行動鼓舞人;做好榜樣,以事例說服人;創建環境,以環境吸引人。這就是以呂敬善為班長的村委會的精神實質和幹事原則,也是暖和灣經濟迅速崛起的原由。“暖和灣村人富、覺悟高”,周邊民眾如此評價;“暖和灣著實是個投資幹事的好地方”,投資者如此評價。但暖和灣村委會卻說“我們的工作平常,但實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