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名:智勝通貨膨脹
作者:國信經濟發展中心 編著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6-1
字數:209000
頁數:262
開本:16開
ISBN:9787509702116
所屬分類:圖書>> 經濟>> 經濟理論
定價:¥29.00
內容簡介
物價上漲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卻不是簡單的物價上漲。
通貨膨脹,在最原初的意義上,是一場財富再分配的遊戲,物價飛漲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溫文爾雅的“圈錢”陰謀。正如凱恩斯所說,用通貨膨脹的辦法進行財富轉移,妙就妙在“一百萬人中間,也未必能有一個人,看得出問題的根源”。
我們當然不願做糊裡糊塗的“一百萬人”,我們要做善解通脹、慧眼獨具的“那一個人”!
那一個人,可以透過物價飛漲的幻象,直達財富轉移的本質;
那一個人,可以洞察未來通脹的走勢,戰略性地未雨綢繆;
那一個人,深諳投資理財、實物儲備之道,並能在白熱化的商戰之中,開拓創新、逆勢而上。
我們要做“那一個人”。
那一人,因為理解通貨膨脹,所以牢牢掌握了財富再分配的主動權。
作者簡介
國信線上(北京)經濟文化發展中心,是一家伴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而誕生的非政府獨立研究機構。該機構以持獨立視角的巨觀經濟研究及待業觀罕見長,曾為數百家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內外知名企業,提供重要數據和決策參考。
該機構一直潛心監測通貨膨脹的發展趨勢,每周出口獨家《通用形勢分析預測》以及興度《財經分析預測。等研究報告,積累了不少獨家素材。在此謹集精華成章,以饗讀者。
圖書目錄
也來談談我國的通貨膨脹問題(代序)
引子 通貨膨脹:一場財富再分配的遊戲
全球進入通貨膨脹時代
揭開通貨膨脹的面紗
泛濫的美元與通貨膨脹的泛濫
大宗商品領軍漲價狂潮
這一波中國式的通貨膨脹
前三年,後三年,恐怖的流動性
誰能摁住通貨膨脹?
中國式物價上漲:漲到何時方能休!
制勝通貨膨脹之預測決策
機構學者:了無新意的趨勢預測
政府官員:瞻前顧後的言論
新聞媒體:意見的什錦拼盤
老百姓:沒有預測,只好揣測
各路諸侯面面觀
預測,到底我能相信誰
第四股力量:非政府研究機構
制勝通貨膨脹之投資理財
股市基金——風浪中穩坐釣魚船
黃金——生來就能抵禦通貨膨脹
房市——迷亂中炒房需有道
銀行產品——要穩也要賺
保險——防患於未然
綜述——我們的理財寶典
案例——家庭理財全攻略
制勝通貨膨脹之實物儲備
生活必需品儲備——窮人不得不看
生產資料儲備——中產者的必修課
制勝通貨膨脹之行業創業
受益行業全數盤點
行業收益率跑過通貨膨脹率
創業要因環境而異
草創企業如何趨利避害?
成功創業的關鍵性理念
Baidu、“希望”創業的艱辛之路
如果通貨膨脹不得善終
駭人聽聞的超級通貨膨脹
舉步維艱的通貨緊縮
欲哭無淚的滯漲
附錄通貨膨脹史話:市場經濟揮之不去的幽靈
西方歷史上的通貨膨脹
中國歷史上的通貨膨脹
參考文獻
後記
圖書章節
球進入通貨膨脹時代
據聯合國統計,2007年聯合國全球食物通脹指數上漲40%,預計一以後兩年還會有持續上漲的趨勢。僅以糧食為例,2008年以來,玉米的價格已經上漲8.4%、大豆上漲9.92%、小麥上漲11.64%、大米上漲15.13%、橄欖油上漲10.4%。美國、歐盟自不必說,即使日本這個通常被認為是長期經歷通貨緊縮的國家,通貨膨脹的壓力也已經開始顯現。
據日本有關方面統計,2008年1月份以來,日本的批發物價指數的上漲速度創27年以來的新高。根據日本銀行披露,2008年1月涵蓋16種主要原材料的期貨價格的指數比去年同期大幅跳升44.4%。種種跡象表明,日本這個多年與通貨緊縮為伍的國家,也正在“棄緊縮而追通脹”。
然而問題是不僅美國、歐盟和日本這全球三大經濟體都對通貨膨脹“感冒”,在開發中國家問題更為突出,甚至一向默默無聞的非洲國家此時也不甘寂寞。即便是一些對經濟管控較為成功的國家,通貨膨脹也時時成為政府面對的頭疼問題。墨西哥以及印度都曾出現過因小麥供應短缺而造成的居民抗爭。通貨膨脹難題正在考問每個政府的應對能力,人類無法迴避地進入了一個全球通貨膨脹的時代。
揭開通貨膨脹的面紗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熟知非真知。”可見平時我們在生活中熟知的東西,其實就其本身而言我們卻未必真的知道。即使是知道恐怕也多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按照此乖種命題推理的話,今日我們所“熟知”的通貨膨脹,大家又有多少能“真知”呢?下面我們將揭開通貨膨脹的面紗,與你一同“真知”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其實是一個經濟學的專有名詞,是指一種物價普遍上漲的現象。
一般來講,通貨膨脹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現象。其實質則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的結果。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學中意指整體物價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是指貨幣的市值或購買力下降,而貨幣貶值則是兩經濟體之間的幣值相對性降低。前者用於形容全國性的幣值,而後者用於形容國際市場上的附加價值。至於兩者的相關性經濟學上仍存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