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渠

智伯渠

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侍春秋末期,晉國世卿智伯為了攻取趙襄子的采地,引汾、晉二水灌晉陽而開鑿此渠。後人在舊渠的基礎上加以修浚,成為灌溉田地的水渠。

智伯渠智伯渠
智伯渠位於山西太原晉祠公園內, 從水鏡台向西,有一條晉水的乾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侍春秋末期,晉國世卿智伯為了攻取趙襄子的采地,引汾、晉二水灌晉陽而開鑿此渠。後人在舊渠的基礎上加以修浚,成為灌溉田地的水渠。
渠上建有小橋八座,形式各異,以連通兩岸。另有流碧榭、真趣亭、不繫舟、玉瓊祠等園林建築,或傍水而築、或跨於渠上,構成一幅生動優美的山水長卷茵晉祠之所以形成自由分散的布局方式,與智伯渠的存在有很大關係。從山門至聖母殿的主軸線與渠水交匯於會仙橋,由此水陸兩組不同的空間流線相輔相成,勾勒出晉祠獨特的園林空間風貌。智伯渠始於戰國初年。它的攔河壩原來是為壅水攻城作戰修築的①[註:酈道元在《水經·晉水注》中記載著:“昔智伯之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溯,後人踵其遺蹟蓄以為沼,……沼水分為二派,北瀆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戰國,襄於保晉陽,智氏防山以水之,城不沒者三版,……其瀆乘高,東北注入晉陽城,以周灌溉。”晉陽在今山西太原西南三十里,晉祠東北十里,汾水之濱。]。《水經·晉水注》對這項工程的說明中最可注意的是“防山以水之”、“蓄以為沼”和“其瀆乘高”,的幾點。防山,是在山谷攔河築壩。壩築成後,上游即形成蓄水庫,這就是所謂的“沼”。蓄水後,庫內水位升高,這時要開渠從庫內引水,渠道位置自然較高,“其瀆乘高”就是說的這個意思。正因為“乘高”,才有利於引水東下,水攻晉陽城。壅水灌晉陽是公元前四五三年的事情,戰後若干年勞動人民“踵其遺蹟”加固大壩,開渠引水灌田,變水害為水利,創造了原始的有壩取水樞紐。

文學故事

水滸傳》中,宋江軍隊攻打田虎時,水軍頭領李俊曾用水淹之計攻取太原,導致太原城中軍民死傷大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