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森林資源是景谷最大的優勢資源,全縣林業用地874.9萬畝,占總面積的77.5%,人均擁有林業用地30畝,是全省人均的3倍,是全國人均的10倍;森林覆蓋率達74.7%,為全國森林覆蓋率的5倍多;活立木總蓄積量達5514.6萬立方米,人均擁有193立方米,是全省人均的5倍,全國人均的23倍。
物種繁多,山高林密,多呈原始生長狀態。所以有“林海明珠”之稱。
大葉種野生野放茶特色:條索不長、葉質厚,口感刺激性強而集中,舌面與上齶中後段偏苦為其特色,時有輕發酵香甜味。
茶祖之源
古木蘭是被子植物之源,在分類學上,古木蘭是山茶目、山茶科、茶屬及茶種的老祖宗。我國木蘭化石只有兩種,一是寬葉木蘭(新種),只產於雲南普洱市景谷,其時代為第三紀晚漸新世;二是中華木蘭,產於普洱市景谷縣、瀾滄縣、景東縣;臨滄市的滄源縣、臨滄縣;保山市的騰衝縣;德宏州的梁河縣,共7縣。中華木蘭較寬葉木蘭晚,時代為晚第三紀中新世。
茶樹起源於第三紀寬葉木蘭,普洱市景谷縣是唯一發現寬葉木蘭化石的地方。經測定,化石距今約3540萬年。據介紹,發現於景谷的寬葉木蘭化石,葉形大,倒卵形,長6.4—11厘米,寬3.4—5厘米,頂端缺失,但從葉形輪廓看為純圓,基部為楔形收縮狀。經地質古生物學家分析並得出結論:現今所存活的古茶樹為木蘭的後代。因此,景谷也被稱為“茶祖之鄉”。
大葉種野生野放茶特色:條索不長、葉質厚,口感刺激性強而集中,舌面與上齶中後段偏苦為其特色,時有輕發酵香甜味。
苦竹山位於景谷縣景谷鄉政府東北,距鄉政府12公里,海拔2200米,四季氣溫平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5度。景谷鄉有著悠久的種植、生產及經營茶葉的歷史。相傳神農氏嘗百草中毒之後,經普洱到達景谷大石寺腳下的原始森林中毒性發作,無奈隨手抓一把綠葉嚼咽下去,突然感覺全身舒服,精神煥發。神農氏發現這種野生的樹葉能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便號令當地百姓移植栽培,這種野生的樹葉來食用,以保全康,並把它命名為“茶”。
傳說只是民間一種美好願望之體現。但小景谷鄉種植茶葉歷史悠久卻是不爭的事實。據史載,早在鹹豐年間,景谷鎮(今景谷鄉)的民眾就在苦竹山、馬鹿山等地種茶自食自用。如今存活在苦竹山的栽培型古茶園面積約1500畝,散生於箐邊雜樹林中。歷史上茶農一直在採摘利用,加工,銷售。苦竹山是著名古普洱茶的原產地之一。現存的人工栽培古茶樹群落絕大多數直徑有碗口粗細,最大的一棵直徑0.5米左右,樹高4.4米,樹齡約160年以上。
景谷苦竹山普洱茶特點:此茶香高揚、水甜柔,甘醇順滑,回甘綿長與易武茶品相近。
苦竹山的茶雖然有景邁的香氣,但是卻不如景邁香,有布朗的茶氣卻不如布朗強,這就是苦竹山的弱點。也可以說,是優點,因為兼容了這兩個茶的優點.
景谷茶區喬木茶的共性特徵是:芽頭較肥壯,條索長,有茸毛,茶湯苦澀中帶甜,苦顯於澀,杯底留香,山野氣韻較好,回甘較好,湯質尚飽滿。
茶區特點
第一、數量多,分布廣。景谷鄉的文東、文杏、文山、文聯、文召、營盤各村及所屬多數自然村都有古茶園分布,古茶園成片種植,密度較高,產量也較多。
第二、生態狀況好。小景谷茶區沒進行過大規模的茶園改造,古茶樹基本都是呈喬木自然生長,幾乎沒經矮化過。
第三、樹齡較長。小景谷各種茶歷史較早,但現存量最大的應該是百年前紀囊廷(清朝官吏)推廣種植後形成的,這些古茶樹很多是乾徑10厘米以上的大樹。
第四、茶質較好。受自然條件、樹齡、生態狀況影響,小景谷茶區芽頭較肥壯,條索長,有茸毛,茶湯苦澀中帶甜,苦顯於澀,杯底留香,山野氣韻較好。
第五、在茶山上幾乎不存在用台地茶摻老(老換成大)樹茶的問題,茶山上也有部分台地茶種植,但都種植大白茶,大白茶每公斤收購價格都要比老(老換成大)樹茶高,因此不會用大白茶(台地茶)去摻老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