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當地居民以阿爾巴尼亞人為主。但是在科索沃戰爭的時候,許多的阿爾巴尼亞人遭到殺害。此外還包括塞爾維亞人、波士尼亞人、羅姆族等。在市中心有中古時阿爾巴尼亞的英雄喬治·卡爾特里奧蒂(Gjergj Kastrioti)像,戰後塞爾維亞人為了害怕受到報復不少人遷出此處。
在2000年作的統計,普里士提納約有55-60萬人。
歷史
從中世到近代
中古世紀普里士提納就是塞爾維亞王國的首都,是巴爾幹半島的重要交易據點。在1398年的科索沃之戰中奧斯曼土耳其擊敗了塞爾維亞王國,於是普里士提那進入了伊斯蘭的統治範圍。雖然塞爾維亞被擊敗了,但是卻讓奧斯曼帝國的穆拉德一世陣亡,於是這場戰爭在近代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被神化。結果在近代的大塞爾維亞民族主義高揚的時候,包含普里士提那和柯索沃,變成了塞爾維亞民族歷史的象徵地區。
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被保有對於基督教的一定尊重。但是在17-18世紀之間,因為宗教的理由塞爾維亞人移居到奧地利去居住,所以此地區變得人口稀少,因此穆斯林的阿爾巴尼亞人開始移居至此。於是形成了今日居住的人是阿爾巴尼亞人,但是歷史上卻和塞爾維亞有鏈結的構造。19世紀末,包含普里士提納等數個地區,阿爾巴尼亞民族運動勃興,普里士提那這個地區也成為了該民族的象徵之ㄧ,因此埋下了科索夫紛爭的種子。
近代到現代
普里士提那在一次世界大戰中被奧軍占領,戰後重新復歸塞爾維亞的統治之下。但是塞爾維亞本身卻成為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王國的一部份,並且在戰時改稱為南斯拉夫王國,普里士提那也在其支配之下。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普里士提那被義大利軍和德軍給占領,在1944年被盟軍以游擊戰的方式光復。
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領導南斯拉夫的強人狄托在1980年死去,塞爾維亞境內民族主義高揚。順應這股風潮,科索沃自治及和阿爾巴尼亞合併的呼聲也響起,因此塞爾維亞政府使用武力鎮壓的強硬對策反擊。這種壓抑阿爾巴尼亞語等手段以達到壓制民族的行為,在舊南斯拉夫解體之後更嚴重,最後在1999年的科索夫紛爭中,塞爾維亞以軍事行動介入,殺害了大量的阿爾巴尼亞人,政府機構也受到莫大的損傷。因此北約決定以軍事的方式制裁,攻擊普利士提那等地的塞爾維亞軍事設施。戰後,聯合國的科索夫臨時統治機構(UNMIK)亦設定在普里士提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