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雄性成鳥∶頭褐灰色,具小的蟲蠹狀斑點,頭的中央羽毛具寬闊的黑色縱斑。背、腰與頭相似,但頭的褐灰色在此變為褐色,其餘則相同。中央尾羽似背,但無黑色縱斑,而是變為較寬的橫斑,其餘和背相同;但外側尾羽為黑褐色,具棕褐色橫斑,次末端則有大的白斑。初級飛羽黑褐色,具褐棕色大斑點,羽毛端部1/3處具白色大斑,第1枚初級飛羽只內羽片有,但第2枚起則內、外羽片均有;次級飛羽和初級覆羽、次級覆羽與初級飛羽相同,但無白斑;三級飛羽與頭同色。頦黑褐色,具棕白色點斑;喉的兩側各有小的白色塊斑;胸和腹與頦相同,但棕白色點斑較大。尾下覆羽污白色,具黑色“V”型斑。
雌性成鳥∶初級飛羽和外側尾羽均無白斑,其餘與雄鳥同。
虹膜暗褐色;嘴烏黑色;跗蹠和趾肉褐色,爪黑色。
鑑別特徵∶通體幾乎全為暗褐斑雜狀,喉具白斑。雄鳥尾上亦具白斑,飛時尤形明顯。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在海拔1400 m以下的針葉林有時也能見到。常在夜間活動,黃昏時尤其活躍,不斷在空中飛捕昆蟲為食。飛時無聲,兩翼鼓動緩慢,有時甚至不動而浮翔或滑翔著;飛行作迥旋狀,間或由於捕蟲突然曲曲折折地繞飛著。白天大都蹲伏在多樹山坡的草地上面或樹枝上。當棲在樹上時,以它身體的主軸與樹枝相平行,而伏貼在枝上,故俗間把它叫貼樹皮。它的羽色又極酷似樹皮,所以伏貼在枝上,難發現。
繁殖狀況
繁殖都在5—7月間,並不營巢,卵產在地面或在岩石上,或在茂密的針葉林、竹林或矮樹叢間,或是在開闊的裸露地方。有時放置在草地上,而在一束野草或灌木下面。一年繁殖一次,卵每產2枚,呈橢圓形,白色,而雜以灰褐色和暗灰色,平均大小為307.(27.2—33.1)×22.7(20.3—23.5)mm。重6.5 g。晝間由雌鳥孵卵,晨昏由雄鳥接替。
地理分布
中國區域∶北自內蒙古東北部的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向南至海南,西至甘肅、四川和雲南西部和南部等廣大地區。
世界區域∶見於日本、東南亞和印度尼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