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14.86平方公里,海拔 2095 米,年平均氣溫 13.25 ℃,年降水量 1030 毫米,適合種植 玉米烤菸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5102.8 畝,人均耕地 2.12 畝,林地12400 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85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199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農業和二三產業為主。該村書記、主任一肩挑。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102.8畝(其中:田2.2畝,地 5100.6 畝),人均耕地 2.12畝,主要種植玉米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 12400畝,水面面積 130畝;草地1450 畝;荒山荒地 1560畝,其他面積 1640畝。有煤等資源。基礎設施
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話,無路燈。全村有 437戶通自來水,有 14戶飲用井水,有 19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1 %)。有640 戶通電,沒有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515 戶(占農戶總數的 7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0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77戶(分別占總數的 76 %和 72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7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7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7輛,拖拉機7輛,機車18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96戶。全村有 3 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9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3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3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85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300萬元,占總收入的34.9%;畜牧業收入 150 萬元,占總收入的17.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6100 頭,肉牛 10頭,肉羊110頭);第二、三產業收入379萬元,占總收入的 44.1 %;農民人均純收入 2199元,農民收入以農業、二三產業等為主。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55人(占勞動力的 4%),在省內務工51人,到省外務工 4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產業為優質玉米會單4號3500畝和宣黃單4號2000畝,優質烤菸800畝及脫毒加工型馬鈴薯威芋3號3500畝 ;飼養能繁母豬1200頭,出欄肥豬2600頭,肉羊2000頭,種植核桃2385畝。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3 所,校舍建築面積 570平方米,擁有教師 14 人,在校學生319人,距離鎮中學7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19人,其中小學生240人,中學生79人。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3 所,校舍建築面積 570平方米,擁有教師 14 人,在校學生319人,距離鎮中學7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19人,其中小學生240人,中學生79人。人文地理
該村在很早以前就有人類居住,由於汗、彝雜居,形成了其獨特的民族風情,封建社會漢、彝不通婚,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民族相互通婚, 該村汗彝和睦相處、和諧發展。2009年“866”工程的實施,給該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如今建好後的新農村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成為全鎮的新村標兵。
新農村建設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該村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以“戶八有”,自然村和行政村“六有”為載體開展新農村建設。“866”工程的實施,給該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一是治理普瓦小河1200米,建伴河走廊800米;二是規劃建設安居房618戶(其中:拆除新建210戶,土牆換磚牆270戶,維護加固粉刷138戶);三是沼氣一池五改480戶;四是全村硬化村莊主幹道、次幹道、入戶通道31000平米,室內地坪硬化12000平米 ,在進村道路兩旁栽行道樹;五是規劃建設了一個二類養殖小區,扶持100戶重點養殖戶,栽種2385畝優質核桃,推廣玉米“配套”種植技術等科技措施,使農民實現增收目標;六是規劃完善村級服務功能和配套科、教、文、衛、商等社會服務體系。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地處偏僻山區,基礎設施薄弱,發展緩慢,富餘勞動力多,道路只部分硬化,距離集市遠,經濟增收困難,產業結構單一。
發展思路
1、建沼氣池640口,種植核桃2385畝,畝產400公斤的高穩產農田2385畝,年出售商品畜2385頭;電網改造640戶,改造640戶的人畜飲水困難,將有線電視引到村。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原“866”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在村內主幹道硬化的基礎上進一步硬化次幹道,建入戶通道31000平米。規劃建設一個二類養殖小區,扶持100戶重點養殖戶,推廣玉米“四配套”種植技術1950畝。多渠道謀求農民增收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