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熱瓦利斯基野馬

普熱瓦利斯基野馬

“普熱瓦利斯基野馬”,簡稱普氏野馬,原產於蒙古國西部科布多盆地和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東部一帶,是世界上僅存的野馬。1878年,俄國探險家普熱瓦利斯基首次發現該野馬,其後其野外數量不斷下減,至1969年人類最後一次發現其野生個體,前後僅經歷90年的時間,其保護狀態也由瀕危變為野外滅絕。

基本信息

命名

普熱瓦利斯基野馬普熱瓦利斯基野馬
1878年,俄國探險家普熱瓦利斯基首次發現野馬,1881年學者波利亞科夫將野馬正式定名為“普熱瓦利斯基野馬”,簡稱普氏野馬

記載為手機充值http://shop104561433.taobao.com/

普氏野馬的記載始見於《穆天子傳》:周穆王西遊東歸時,西王母送周穆王“野馬野牛四十,守犬七十,乃獻食馬”。

《本草綱目》則有“野馬似家馬而小,出塞外,取其皮可裘,食其肉雲如家馬肉”。據記載,西周時人們已開始捕殺野馬,充當食物和禮物。到元代成吉思汗率兵西征經準噶爾盆地,殺害野馬已視為衡量是否是壯士的重要的標準。

契丹族詩人耶律楚材“千群野馬雜山羊,壯士彎弓損奇獸”的詩名便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外形特徵

普熱瓦利斯基野馬普熱瓦利斯基野馬
的軀體不大,身長2~2.3米,肩高1.3~1.4米,頭很大,沒有額毛,耳朵較短。頭和背部是焦茶色,身體兩側較淡,腹部變為乳黃色。冬夏季節,毛色不同。冬季毛長而粗,色較淡,背部的毛呈波浪形;夏季毛變短色變深,四肢露出幾條隱條紋,鬣鬃直立,從頭一直延伸到背部。尾巴很長,毛深褐色,蓬鬆而稀疏。普熱瓦利斯基野馬和現代的家馬很是相像,連齒式和牙齒的構造也相同。它們相互配種,能夠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新後代。可是,它們是同族,不是同種,家馬不是從蒙古野馬馴養而來的。

分布狀況

普熱瓦利斯基野馬原分布於中國新疆北部準葛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最後一次發現普熱瓦利斯基野馬是在1957年,估計野生種群已經滅絕,目前(2012年)還有一定數量的野馬生活在人工圈養或半散放狀態下,80年代末期以來,野馬從歐洲引回我國新疆奇台,甘肅武威半散放養殖,為野馬重返大自然而進行科學實驗和研究工作.原產於新疆北部,甘肅,內蒙古交界處。

生活習性

棲草原、丘陵、沙漠。冬季群大、夏季群小,集群,日行性,由一母馬率領。聽覺和視覺敏銳,性情兇猛。白天活動,體壯善跑,無固定棲息地。吃植物,冬季挖取雪下枯草和苔蘚充飢。3—5歲性成熟,壽命25—35年。

普熱瓦利斯基野馬耐渴,可3天才飲水一次。感官敏銳,性機警、凶野,耐饑渴,善奔跑。以野草、苔蘚等為食。喜食芨芨草,梭梭,蘆葦,冬天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6月份發情交配,次年4~5月份產仔,每胎1仔,幼駒出生後幾小時就能隨群奔跑。

保護級別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瀕危等級:野生絕滅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保護現狀為手機充值http://shop104561433.taobao.com/

由於普氏野馬生活在自然條件極其艱苦的荒漠戈壁地帶,食物、水源不足在漫長的寒冬里更顯尤甚,加之人類的捕殺和棲息地的破壞,加速了野馬消亡的進程。

20世紀60年代,蒙古國首先宣布野生野馬滅絕,而中國新疆作為普氏野馬的故鄉,20世紀70年代,新疆普氏野馬也基本宣布消失,當時世界上僅存的1000餘匹普氏野馬分布在25個國家,絕大部分被飼養在動物園裡供遊人觀賞。

1992年6月,來自荷蘭的15匹普氏野馬落戶蒙古國呼斯泰嶺自然保護區,同時為防止近親繁殖,蒙古國又從中國、烏克蘭、瑞士、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引進野馬進行繁殖。

2005年倫敦動物學會正式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出申請,將普氏野馬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態由原來的野外滅絕更改為瀕危。

2008年,IUCN紅色名錄中將普氏野馬的保護級別調整為瀕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