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普熱瓦利斯基

尼古拉·普熱瓦利斯基

尼古拉·普熱瓦利斯基(1839年—1888年)是一位俄國陸軍軍官。從1870年到1888年逝世,他進行了4次到中亞細亞的重大探險。雖然普熱瓦利斯基沒有受過科學訓練,但他是一位觀察敏銳的博物學家。旅途中,他採集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在普熱瓦利斯基第3次探險帶回的動物中,有野生駱駝和稀有品種的野馬,後者如今仍以他的名字命名。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普里熱瓦爾斯基 Никола й Миха йловичПржева льский(1839-1888) 俄國旅行家與地理學家。從1870年到1888年逝世,他進行了5次到中亞細亞的重大探險。1839年3月出生於俄國斯摩棱斯克,1855年畢業於當地中學,同年參加俄國步兵團。1861年入參謀本部軍事學院學習。1864年起在華沙士官學校講授地理與歷史。1867年認識俄國地理學會領導彼得·彼得羅維奇·謝苗諾夫-天山斯基,在其幫助下開始旅行考察。從1867年至1888年他進行了五次大規模考察:1867-1869年為烏蘇里地區考察,1870-1873年為蒙古考察,1876-1877年為羅布泊和準噶爾盆地考察,1879-1880年為西藏考察,1883-1885年為第二次西藏考察。其考察皆為沙俄陸軍部派遣,有哥薩克武裝護送,目的是為沙俄入侵中國提供情報。他在中亞發現的野生雙峰駱駝和普爾熱瓦爾斯基氏野馬都是生物學歷史上重要的發現。其數次橫貫蒙古,並穿過中國北部的賀蘭山、鄂爾多斯高原的荒漠地區。考察路線總長度達33268公里,其中31551公里在中國和蒙古境內。他把考察路線全部繪成地圖,並按照地形、氣候、河流和動植物因素描述了中亞細亞的自然條件。1888年11月,準備前往拉薩進行探險旅行時,死於伊塞克湖畔的卡拉庫爾城。著有《烏蘇里札記》《從伊犁經天山到羅布泊》《蒙古、唐古特地方和北藏荒漠》等。關於他的旅行記載先後發表在彼得格勒地理學會的《會報》上。因其在考察過程中傑出的地理、動植物發現而獲得眾多榮譽,1880年當選為俄國地理學會名譽會員,1891年設立普里熱瓦爾斯基銀質獎章,並且以其名字命名城市、山嶺、冰川、海角、湖岬及多種動植物等 。

四次探險

首次探險

1870年11月,普熱瓦利斯基從西伯利亞貝加爾湖附近接近俄蒙交界的地方啟程,進行首次探險旅行。

西藏之行

普熱瓦利斯基一行經過戈壁沙漠,幾乎遠至如今的中國北京。他溯黃河而上,勘探了中國的北方。他甚至踏上了當時完全未被外部世界所知曉的中國西藏。

第3次探險

雖然普熱瓦利斯基沒有受過科學訓練,但他是一位觀察敏銳的博物學家。旅途中,他採集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在普熱瓦利斯基第3次探險帶回的動物中,有野生駱駝和稀有品種的野馬,以普熱瓦利斯基名字命名的野馬,是目前仍存活著的唯一野馬品種。

最後次探險

在普熱瓦利斯基第4次探險旅行時,他進入了西藏。但當他距離西藏首府拉薩約275千米時,西藏衛兵將他趕了回去。他因不能再進一步深入探險而感到非常失望。這是他最後一次探險。當他遊歷了蒙古和西藏之間的山脈之後,在回家的途中病逝。他死在俄國南部的卡拉可爾城,該城後來改名為普熱瓦利斯克。

普氏野馬

尼古拉·普熱瓦利斯基紀念金幣 尼古拉·普熱瓦利斯基紀念金幣

1878年,沙俄軍官普熱瓦爾斯基率領探險隊先後3次進入準葛爾盆地奇台至巴里坤的丘沙河、滴水泉一帶捕獲、採集野馬標本,並於1881年由沙俄學者波利亞科夫正式定名為“普氏野馬”。由於普氏野馬生活於極其艱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還有低溫和暴風雪的侵襲。而人類的捕殺和對其棲息地的破壞,更加速了它消亡的進程。在近1個世紀的時間裡,野馬的分布區急劇縮小,數量銳減,在自然界瀕臨滅絕。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經捕捉到過1隻,當時送到烏克蘭動物園飼養,此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普氏野馬。

普熱瓦利斯基紀念碑和雙峰駱駝 普熱瓦利斯基紀念碑和雙峰駱駝

我國於1957年曾在甘肅肅北縣的野馬泉和明水之間捕到過1隻,1969年在新疆尚有人在準噶爾盆地看到過有8匹野馬組成的小群。1971年,當地的獵人看到過單匹的野馬。20世紀80年代初,還有人在東準噶爾盆地烏倫古河和克拉美山之間的地域發現了野馬的蹤跡,但沒有確鑿的證據。後來,新疆也時常傳來發現野馬的訊息,不過經證實,所看到的都是野驢。我國對野馬的存亡十分關注,1974年、1981年和1982年,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大學等單位先後組織考察隊,深入到準噶爾荒漠、烏倫古河、克拉麥里山、北塔山等野馬產地考察,並結合航空調查,力求找到野馬,結果令人失望。現在大多數人認為,如果自然界還有殘存的野馬,其數量也少到不能形成種群,因而不足以保證一個物種的生存,所以野生的普氏野馬很可能已經在自然界消失。

20個世紀60年代,蒙古國首先宣布野生野馬滅絕,而國內新疆作為普氏野馬的故鄉,也由於俄國、德國、法國等國的探險隊不斷大規模捕獵,並將28匹馬駒偷運出境,加之國內大批捕殺,到20世紀70年代,新疆普氏野馬也基本宣布消失。到1985年,分布於美、英、荷蘭等112個國家和地區的存活野馬僅有700多匹,而且是圈養和欄養的。1986年8月14日,中國林業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組成專門機構,負責“野馬還鄉”工作,並在準噶爾盆地南緣、新疆吉木薩爾縣建成占地9000畝全亞洲最大的野馬飼養繁殖中心。隨著18匹野馬先後從英、美、德等國的運回,野馬故鄉結束了無野馬的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