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史革

普寧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漢時隸屬南海郡揭陽縣。東晉成帝鹹和六年(331年)隸屬潮陽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析潮陽縣西境洋烏、戎水、黃坑3都,取“普遍安寧”之意首建置普安縣,初始縣治設於戎水都(今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境內)。

普寧史革至萬曆十年(1582年),將普安縣改稱普寧縣,又將普寧縣洋烏、戎水2都劃歸潮陽縣管轄,萬曆十四年(1586年)縣治遷於厚嶼(今洪陽鎮)。清雍正十年(1732年)廣東巡撫楊文乾奉旨批文將潮陽縣戎水都170個村、貴山都西半部93個村以及洋烏都尾段45個村劃歸普寧縣管轄,在明、清兩代普寧縣隸屬潮州府,民國時期隸屬潮循道、東江行政委員公署、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7月1日普寧縣人民政府在流沙鎮成立,新中國成立後,普寧縣先後隸屬廣東省潮汕專署、粵東行署、汕頭專區專員公署、汕頭地區行政公署、汕頭市,1950年3月1日將惠來縣的南陽山區505個村、陸豐縣的大坪鄉以及揭陽的九斗、烏石村劃歸普寧縣,1952年普寧縣駐地由洪陽遷至流沙鎮,1958年12月惠來縣併入,1961年3月惠來縣析出。1993年4月6日,民政部(民行批[1993]71號文)批准普寧撤銷縣建市(縣級),隸屬揭陽市管轄,2003年撤銷黃沙、南陽2個鄉和石牌鎮分別併入船埔、梅林、里湖3個鎮,尤以崖澗野生素心蘭花聞名,花開時節香溢四野,“鐵嶂蘭芬”為舊時普寧八景之一,鐵山是普寧的“鎮山”,現“鐵山蘭”為普寧市城徽。現管轄流沙東、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池尾5個街道,占隴、軍埠、下架山、大南山、雲落、高埔、大坪、船埔、梅林、里湖、梅塘、燎原、大壩、赤崗、洪陽、南溪、廣太、麒麟、南徑19個鎮,後溪1個鄉以及馬鞍山、大坪、大池3個農場,下轄518個行政村和46個社區居委。
普寧是著名僑鄉,從遠昔紅頭船漂洋過海的年代起,海外僑胞心繫故園,熱心家鄉事業的赤子之情便代代相傳,不僅為家鄉的建設、發展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物質支持,也為普寧了解世界、走向世界鋪設了虹橋,現全市有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台同胞183.5萬人遍居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湧現出方方、莊世平這樣傑出的國家僑務工作領導者。旅外僑胞中大多業有所成,有大批工商界巨子、政壇人物以及名人學者,他們不僅為僑居之地繁榮做出貢獻,愛國愛鄉之情也源遠流長,僅改革開放以來,僑胞累計捐資就達6億多港元,在家鄉興建了大批公益事業,還投資逾3億美元在家鄉興辦實業,為普寧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