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地位
普光寺價值堪稱 瑰寶。
據陽曲縣誌記載:普光寺在七府營,漢建安年間建,唐初賜名普照,後避天后諱改今名。宋河東安撫史呂惠卿為僧,求迦葉書偈,寺中石尚存。元之大寶法王明之西域聖僧板特達嘗卓錫於此,又有弘曆年間梁魔頭趺化遺像,其內圓通殿為古觀音海會,相傳呂仙降此,更名迎仙院……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中印兩國在佛教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宋元之後,印度本土佛教日漸式微,印度高僧板特達朝禮五台山,並受聘為普光寺住持。
板特達住持
板特達,元明之際的印度高僧。他原名薩曷拶寶里。因其佛學精深,被人們尊稱為“板特達”,即梵語“學者”之義。他立志學習玄奘東行中國,特別嚮往瞻禮五台山,學習中國文化。在元至正年間,板特達越崇嶺,過沙漠,歷盡艱辛來到甘肅。明洪武二年(1369年),他終於來到五台山,實現了他終生夙願。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他的精神所感,特迎請他至明都(今南京),於奉天門召見,賜號“善世禪師”,特頒發銀章請他“總掌天下釋教”。晚年,晉王朱蓀又懇請他來太原為普光寺住持,並受封為“大國師”。在普光寺期間,他完成了他的佛學著作《八支戒本》、《示眾法語》等。洪武十四年(1381年),板特達在普光寺坐化。由此,普光寺也成為中印文化交流和傳統友誼的象徵。
歷史價值
普光寺另一個歷史價值在於其是漢藏民族文化交流的聖地。元朝建立後,出於領土統一和民族協和的大局考慮,開始對藏傳佛教喇嘛教進行大力倡導。1260年,忽必烈封西藏名僧八思巴為國師。1270年,又尊其為帝師,賜號“大寶法王”,主持宗教和民族事務,地位十分顯赫。在此期間,八思巴多次蒞晉朝台,並住賜普光寺中,成為太原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歷史見證
普光寺還是我國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歷史見證。作為寺院能容納道家並弘的範例則以普光寺為最早。唐代道士呂洞賓為“純陽祖師”,元代又封為“純陽帝君”,在我國道教中享有崇高地位。太原普光寺中原有一座院落稱為“迎仙院”,便是當年呂洞賓舊居。
從文化史的角度來說,儒、佛、道三教從衝突、並存到融和,為中國文化開拓了新的天地,從而推動了中國歷史上哲學思想的空前活躍,引發了人民對原有的儒家一統格局以外的文化各門類的全新認識,為中國文化帶來無限生機,也為民族文化的交融做出了積極貢獻。普光寺在歷史上集佛、道領袖人物於一身,顯示了太原古城作為多民族融合的歷史舞台所特有的風采。
現狀
普光寺遺構年久失修。
然而,就是這樣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極高歷史地位的普光寺,目前年久失修。對於普光寺的維修改建,杏花嶺區民族宗教事物局非常積極,他們為保護我市這一文化古蹟、佛教遺產奔走呼號,多次為普光寺的維建現場勘驗、打報告、申請,做了大量的工作。普光寺的維修、重建,也引起了杏花嶺區政府主要領導的重視。省、市有關部門領導也對此項工作給予了支持。省政協領導指出,太原建城2500年,但遺留下來的歷史佐證太少,今有漢普光寺,已有1800年歷史,還是加以保護為好……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山西省佛教協會會長根通法師更是對普光寺維建給予了極大關注和熱情。他不顧80年邁,多次為普光寺的維建出謀劃策。根老動情地說,山西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文化強省是方方面面的工作。從佛教的角度講,太原城區沒有像普光寺這樣原址原寺保留至今的文物級寺院。普光寺做為山西最古老的一座寺院,有其特殊的文化、文物價值,確實應該加以保護。從更深的意義上講,應該說是拯救。根老說,保護好普光寺,就是保護太原文化;拯救普光寺,就是在拯救文化。普光寺歷經1800多年,而今還得以存在,實在難得。
2013年,太原市政府開始集中維修市內29處文物古建築,普光寺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