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學盲言

晚學盲言

《晚學盲言》是2004年6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穆。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雖篇各一義,而相貫相承,主旨為討論中西方文化傳統之異同。錢先生每一題皆久存於心,博而返約,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學問至晚年臻於化境。欲了解錢先生學問之最後進境,《晚學盲言》實為入徑;欲把握國學之精要,本書也是最好的。 本書是關於中國學問少有的可深可淺之作,初入者與深入者讀之皆有大啟發。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江蘇無錫人,漢族,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後自學,任教於家鄉的中國小。1930年因發表《劉向、劉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創作背景

晚學盲言 晚學盲言

錢穆居北平八年,授課於燕京大學、北大等名校,並在清華、北師大兼課,與學術界友人時相切磋。抗戰軍興,輾轉任教於西南聯大、武漢、華西、齊魯、四川各大學。撰寫《國史大綱》,採取綿延的觀點了解歷史之流,堅持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以激發對本國歷史文化愛惜保護之熱情與摯意,闡揚民族文化史觀,被公推為中國通史最佳著作。1949年秋,出任香港亞洲文商學院院長。1950年,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使流亡學生得以弦歌不輟,因辦學有成,獲香港政府尊崇,於1955年獲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60年應邀講學於美國耶魯大學,獲贈人文學名譽博士學位。1965年正式卸任新亞書院校長,應聘馬來亞大學任教。

1967年10月,錢穆應蔣介石之邀,以歸國學人的身份自港返台,築素書樓於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1968年膺選“中研院”院士。晚年專致於講學與著述,雖目力日弱仍隨時提出新觀點,賴夫人誦讀整理出版,謙稱為《晚學盲言》。

謝世後,家人將其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歸家,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作品目錄

上篇 宇宙天地自然之部

一 整體與部分

二 抽象與具體

三 時間與空間

四 常與變

五 自然與人文

六 變與化

七 道與器

八 物世界與心世界

九 道與理

一○ 中庸與易簡

一一 質世界與能世界

一二 人生之陰陽面

一三 靈魂與德性

一四 大生命與小生命

一五 天地與萬物人生

中篇 政治社會人文之部

一六 國家與政府

一七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

一八 政與學

一九 政黨與選舉

二○ 權與能

二一 國與天下

二二 政治與社會

二三 群居與獨立

二四 群與孤

二五 中國家庭與民族文化

二六 中國文化中之五倫

二七 五倫之道

二八 中國五倫中之朋友一倫

二九 中國文化傳統與人權

三○ 簡與繁

三一 尊與親

三二 色彩與線條

三三 禮與法

三四 教育與教化

三五 操作與休閒

三六 生命與機械

三七 共產主義與現代潮流

三八 道德與權力

三九 道義與功利

四○ 創業與垂統

四一 帝王與士人

四二 風氣與潮流

四三 自然與人為

四四 組織與生髮

四五 雅與俗

下篇 德性行為修養之部

四六 生與死

四七 樂生與哀死

四八 性與命

四九 平常與特出

五○ 公私與通專

五一 公私與厚薄

五二 情與欲

五三 天地與心胸

五四 己與道

五五 心之信與修

五六 為己與為人

五七 性情與自然

五八 手段與目的

五九 傳統與現代化

六○ 歷史上之新與舊

六一 辨新舊與變化

六二 內與外

六三 安定與刺激

六四 器與識

六五 孟子論三聖人

六六 中與和

六七 人物與事業

六八 知識與德性

六九 學問與知識

七○ 知識與生命

七一 知與情

七二 修養與表現

七三 為政與修己

七四 進與退

七五 積極與消極

七六 存藏與表現

七七 入世與出世

七八 宗教與道德

七九 平等與自由

八○ 文與物

八一 靜與減

八二 廣與深

八三 多數與少數

八四 福與壽

八五 同異得失

八六 德與性

八七 尊與敬

八八 德行

八九 客觀與主觀

九○ 理想與存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