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雖篇各一義,而相貫相承,主旨為討論中西方文化傳統之異同。錢先生每一題皆久存於心,博而返約,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學問至晚年臻於化境。欲了解錢先生學問之最後進境,《晚學盲言》實為入徑;欲把握國學之精要,本書也是最好的。 本書是關於中國學問少有的可深可淺之作,初入者與深入者讀之皆有大啟發。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江蘇無錫人,漢族,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後自學,任教於家鄉的中國小。1930年因發表《劉向、劉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創作背景
錢穆居北平八年,授課於燕京大學、北大等名校,並在清華、北師大兼課,與學術界友人時相切磋。抗戰軍興,輾轉任教於西南聯大、武漢、華西、齊魯、四川各大學。撰寫《國史大綱》,採取綿延的觀點了解歷史之流,堅持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以激發對本國歷史文化愛惜保護之熱情與摯意,闡揚民族文化史觀,被公推為中國通史最佳著作。1949年秋,出任香港亞洲文商學院院長。1950年,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使流亡學生得以弦歌不輟,因辦學有成,獲香港政府尊崇,於1955年獲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60年應邀講學於美國耶魯大學,獲贈人文學名譽博士學位。1965年正式卸任新亞書院校長,應聘馬來亞大學任教。
1967年10月,錢穆應蔣介石之邀,以歸國學人的身份自港返台,築素書樓於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1968年膺選“中研院”院士。晚年專致於講學與著述,雖目力日弱仍隨時提出新觀點,賴夫人誦讀整理出版,謙稱為《晚學盲言》。
謝世後,家人將其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歸家,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作品目錄
序
上篇 宇宙天地自然之部
一 整體與部分
二 抽象與具體
三 時間與空間
四 常與變
五 自然與人文
六 變與化
七 道與器
八 物世界與心世界
九 道與理
一○ 中庸與易簡
一一 質世界與能世界
一二 人生之陰陽面
一三 靈魂與德性
一四 大生命與小生命
一五 天地與萬物人生
中篇 政治社會人文之部
一六 國家與政府
一七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
一八 政與學
一九 政黨與選舉
二○ 權與能
二一 國與天下
二二 政治與社會
二三 群居與獨立
二四 群與孤
二五 中國家庭與民族文化
二六 中國文化中之五倫
二七 五倫之道
二八 中國五倫中之朋友一倫
二九 中國文化傳統與人權
三○ 簡與繁
三一 尊與親
三二 色彩與線條
三三 禮與法
三四 教育與教化
三五 操作與休閒
三六 生命與機械
三七 共產主義與現代潮流
三八 道德與權力
三九 道義與功利
四○ 創業與垂統
四一 帝王與士人
四二 風氣與潮流
四三 自然與人為
四四 組織與生髮
四五 雅與俗
下篇 德性行為修養之部
四六 生與死
四七 樂生與哀死
四八 性與命
四九 平常與特出
五○ 公私與通專
五一 公私與厚薄
五二 情與欲
五三 天地與心胸
五四 己與道
五五 心之信與修
五六 為己與為人
五七 性情與自然
五八 手段與目的
五九 傳統與現代化
六○ 歷史上之新與舊
六一 辨新舊與變化
六二 內與外
六三 安定與刺激
六四 器與識
六五 孟子論三聖人
六六 中與和
六七 人物與事業
六八 知識與德性
六九 學問與知識
七○ 知識與生命
七一 知與情
七二 修養與表現
七三 為政與修己
七四 進與退
七五 積極與消極
七六 存藏與表現
七七 入世與出世
七八 宗教與道德
七九 平等與自由
八○ 文與物
八一 靜與減
八二 廣與深
八三 多數與少數
八四 福與壽
八五 同異得失
八六 德與性
八七 尊與敬
八八 德行
八九 客觀與主觀
九○ 理想與存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