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故事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相傳為晏嬰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後人摭集其言行軼事而成。書名始見於《史記·管晏列傳》。《漢書·藝文志》稱《晏子》,列在儒家類。全書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內、外篇。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語言簡煉,情節生動,寫出了晏嬰形象,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書中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後世寓言有較大的影響。
人物簡介
晏嬰,字仲,謚平,也稱晏子。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齊國大夫。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後,繼任齊卿,歷任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與晉聯姻,曾預言齊國政權終將為田氏所取代。傳世有《晏子春秋》一書,當是戰國時人蒐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靈公,莊公、景公三帝,均在齊國為官,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傳說晏子五短身材,“長不滿六尺”,貌不出眾,但足智多謀,剛正不阿,為齊國昌盛立下了汗馬功勞。
原文
原文
晏子使吳,
吳王謂行人曰:“吾聞晏嬰,蓋北方辯於辭、習
於禮者也。”命儐者曰:“客見則稱‘天子請見’。”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將使於吳王之所,所以不敏而迷惑,入於天子之朝。敢問吳王惡乎存?”隨之吳王曰:“
夫差請見。”見之以諸侯之禮。
翻譯
晏子出使吳國時,吳王對行人說:“寡人聽說晏嬰是北方長於言辭、熟悉禮制的人。”(吳王)下令給手下導引賓客的官員說:“晏嬰求見時,你讓行人對他說‘天子請你相見’。”第二天,行人(對晏子)說:“天子請你相見。”晏子流露出局促不安的樣子。行人再次(對晏子)說:“天子請相見。”晏子仍然局促不安。行人(第三次對晏子)說:“天子請相見。”晏子還是局促不安,(並對行人)說:“我接受齊王的命令,出使到吳王所在的國家,因為不明事理而糊裡糊塗地走進了周天子的宮廷,冒昧地請問吳王他在哪裡呀?”這之後吳王(馬上改口)說:“夫差請你相見。”(於是)以合於諸侯身份的禮儀接待晏子。
注釋
行人:官名,主管禮儀。
擯:同“儐”。
天子:指天下當時的共主,齊、吳均屬諸侯,名義上還奉東周天子為天下的共主,此處指吳王欲以天下共主自居。
蹴然:局促不安的樣子。蹴,同“蹙”。
見:接待。
敏:明白。
習:熟悉。
惡:哪裡。
與晏子使楚的異同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
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
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
臨淄三百閭,
張袂成陰,揮汗成雨,
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評點
這個寓言故事,表現了晏子的機智敏捷、能言善辯的才幹,同時也表現了他熱愛祖國、維護祖國尊嚴的可貴品質。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應該懂得: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晏子使楚譯文
晏子將要出使(到)
楚國。
楚王聽到這個訊息,對身邊的侍臣說:“晏嬰,是齊國
善於辭令的人,現在將要來了,我想侮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當他到來的時候,請允許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他)是乾什麼的?’(我們就)回答說:‘(他)是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回答說:‘(他)犯了偷竊罪。’”
晏子來了,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小官吏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乾什麼的?’(官吏)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竊的嗎?”晏子起身離開了座位回答道:“我聽說這樣一件事,橘子生長在
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變成了枳子,只是(它們的)葉子的形狀很相像,他們果實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水土不同。現在老百姓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東西,莫非楚國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於偷東西嗎?”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
自討沒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