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

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位於中西部接合帶,由運城市、臨汾市、渭南市和三門峽市組成。這4個市分別位於山西西南部、陝西東部、河南西北部,除了地域上的接近性,它們在經濟上所處的落後地位也很相似。在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大背景下,黃河金三角區域的發展訴求日益強烈。經過漫長的探索,現在,他們找到了一個發展的突破口:4市抱團突圍。晉豫陝黃河金三角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試驗區由山西省的運城、臨汾兩市、陝西省的渭南市和河南省三門峽市四市組成。區域總面積5.8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34萬畝,總人口約1700萬,其中農業人口約1160萬,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區。目前蘋果產業已成為該區域規模最大、發展最快、效益最好和前景廣闊的農村主導產業。果業產業合作發展是推進果業更好更快大發展的需要,是建設現代果業的必然要求,是進一步建設和諧新農村和促進農民增收的必由之路。

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面積5.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700萬,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集散和通道能力。
金三角示範區動議於2008年。
2008年4月,晉陝豫三省召開了"爭取建設國家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試驗區第一次聯席會議",並於當年7月聯合向國家發改委遞交了《關於將晉陝豫黃河金三角設立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試驗區的請示》。
事實上,由於地理區位毗鄰,渭南、運城、三門峽三市在此之前已經有很長的合作經歷。早在1986年,三市便成立了經濟協作區,並開展了在文化旅遊等方面的產業合作。但即便如此,三市仍日益感到在經濟地位上逐漸邊緣化。
晉陝豫已經各自擁有定位不同的國家級經濟區,包括關天經濟區、中原經濟區、山西綜改區等。但金三角四市卻在這種規劃布局中,感受到了危機。比如,河南此前規劃的中原城市群,基本是圍繞鄭州展開,位置較遠的三門峽市便不在規劃範圍之列。
"這些區域規劃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市,比如鄭州、太原、西安,但我們這幾個城市離這些中心城市都比較遠,處於相對比較邊緣的位置。"前述三門峽發改委人士表示。
地處相對邊緣的位置,四個城市的發展也相對落後。
截至2011年,四個城市的GDP均剛剛突破1000億,而毗鄰的中心城市西安和鄭州的GDP已經分別接近4000億和5000億。地處邊緣、經濟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四個城市選擇了"抱團取暖"的方式。
在區域協作的過程中,四個城市在旅遊文化等方面開展了合作,但在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產業項目等建設方面,行政區劃方面的障礙開始凸顯。
"之前我們建跨省大橋,各省都要走各自的審批程式,過程很漫長。"三門峽發改委人士表示,"國家層面的規劃則有可能幫我們克服這種瓶頸。"
定位承接產業轉移
隨著國家發改委對金三角示範區的批覆,陸世生認為,新規劃的批覆有可能改變該區域原來相對邊緣化的區位,並將三個區域的國家政策充分利用起來,發揮疊加效應。
國家發改委的批覆指出,建設豫晉陝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有利於突破行政區劃界限,整合區域優勢資源,為中西部地區合作承接產業轉移探索新途徑、新模式,發揮典範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
陝西省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寶通認為,在國家鼓勵產業轉移大背景下,金三角示範區明確定位承接產業轉移是很適宜的。
2010年,國務院出台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積極推動東部向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在此背景下,金三角示範區的申報策略也進行相應的調整,並最終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的批覆。
但地處三大國家級經濟區的圍繞之中,並面臨來自鄭州、西安、太原等中心城市的競爭,金三角示範區的產業轉移仍面臨壓力。"這個區域的產業與另外三個區域是互補的。"陸世生說,"金三角這個區域的有色金屬資源豐富,這是與其它幾個區域差別很大的。"
金三角示範區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大致銅、鉛、鉬、鋁土礦和鎢礦等幾種。例如,運城鎂礦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年產30萬噸;三門峽市鉬礦已探明儲量150萬噸金屬,居全國第二位,是亞洲最大的鉬精粉生產基地。
5月14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設立豫晉陝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精神,同意設立豫晉陝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金三角示範區地跨三省且囊括臨汾、運城、三門峽和渭南四市,設定的目標是建設成為中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與裝備製造基地、區域性物流中心、區域合作發展先行區和新的經濟成長極。 國家發改委的批覆指出,建設豫晉陝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有利於突破行政區劃界限,整合區域優勢資源,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增強整體競爭實力,為中西部地區合作承接產業轉移探索新途徑、新模式,發揮典範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豫晉陝黃河金三角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