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晉陝豫黃河金三角]

金三角[晉陝豫黃河金三角]

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獲國務院批准 黃河金三角區域包括哪些地方 《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 黃河金三角包括山西省運城市、臨汾市,陝西省渭南市和河南省三門峽市四個市,共轄47個縣(市、區)。有煤炭、焦炭、氧化鋁、金屬鎂、鉬精粉、黃金等資源優勢,運城、臨汾糧食產量占山西省的1/3,棉花產量占90%以上;渭南糧食產量占陝西省的17%,棉花產量占3/4。區域內蘋果種植面積近700萬畝,年產蘋果700餘萬噸,濃縮果汁產能90萬噸,分別占全國的1/5、1/4和3/4。

歷史

緊密的社會聯繫和經濟往來
其實,晉陝豫黃河金三角的形成有充分的歷史背景和發展衝動。
四市同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同為遠離中心城市的省際邊緣化地區,距離平均不超過200公里,且同屬仰韶文化發源地,在歷史上早就形成了緊密的社會聯繫和經濟往來。“唇亡齒寒”的故事,就發生在山西省平陸縣和河南省三門峽陝縣,“秦晉之好”的故事則發生在山西和陝西。
一直關注區域經濟發展的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馮德顯博士介紹,雖然黃河三角區域三省四市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由於四市屬於不同的行政區劃,執行的政策有明顯的差異。“這直接導致各市的相同產業在不平等的市場條件下競爭,造成重複建設、資源浪費和資源承載能力下降,使本區域內的資源配置、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及產業合理分布受到了限制。”

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於上世紀80年代
黃河金三角的概念,其實從上世紀80年代已基本形成。1986年,山西運城市、陝西渭南市和河南三門峽市成立了“晉陝豫黃河金三角經濟協作區”。但在合作的時候依然要受到行政區劃的限制,舊的經濟協作體一度中斷。
2007年,三市決定建立“黃河金三角試驗區”,2008年,山西臨汾市也加入進來。當年7月9日,三省人民政府聯合向國家發改委遞交了《關於將晉陝豫黃河金三角設立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試驗區》的請示函,並於2009年獲得批覆。這是全國唯一打破省際行政區劃的試驗區,也是唯一一個在欠發達地區建立的試驗區。

發展

國務院在批覆中要求相關部門和地區以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為目標,以整合區域優勢資源、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協調區際利益關係為重點,以共建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為抓手,著力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著力促進產業分工協作,著力加強生態環境共保共治,著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全面提升整體經濟實力和協調發展水平,努力把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建設成為中西部地區新的經濟成長極和欠發達地區實現一體化發展、跨越式發展的示範區。
為此,國務院要求山西、陝西、河南三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落實工作責任,完善合作機制,合力解決區域合作中的重大問題;根據規劃要求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編制實施重點領域專項規劃,落實區域合作協調推進機制,抓緊推進重點工作和相關項目實施,探索實施推動一體化發展的績效考核和獎懲激勵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