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
據民間傳說,明代移民是因為“燕王掃北”導致河北人口減少。其實“燕王掃北”與華北移民關係並不太密切。燕王,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四子朱棣,他有勇有謀,屢建功勳,且是開國大將徐達之婿,洪武三年封為燕王,駐守北京。明滅元後,元朝殘餘勢力仍常南犯。朱元璋為命燕王多次率兵出征,史稱“燕王掃北”。燕王掃北,對河北平原人口並無多大影響,此說不大符合歷史真實。
真正與大移民有關的事件是“燕王掃碑”事件,就是燕王以到南京祭掃宗碑為名引起的戰爭。也稱“靖難之役”。洪武帝朱元璋死後,其長孫建文朱允即帝位,大力削藩,剝奪叔王兵權。燕王起兵反抗,在河北、山東一帶,進行了數年大戰,民間則傳為“燕王掃北”、“燕王掃碑”。
公元1401年3月,燕王與南軍在真定一帶滹沱河激戰,燕王軍隊大敗南軍,斬首10萬餘級。閏三月,燕王軍隊與南軍又大戰於藁城,再次大敗南軍。此間,河北人民倍遭受戰和自然災害之苦。史書記載,“村莊毀去十之八九,民僅存十之一二”,“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河北一代“青轔白骨”,“怵驚心目”。而山西洪洞縣一帶,卻連年風調雨順,人民生息繁衍。
1403年,燕王占南京稱帝,並定都北京,改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為發展生產,恢復經濟,永樂初年,詔令從山西“分丁於真定、南宮一帶占籍為民。”於是,當時中央政府便在洪洞縣設立移民機構,辦理移民事宜。
相傳洪洞縣廣濟寺有一大槐樹,初移民時,人們都不願離家,官府便廣貼告示:不願遷移者,到大槐樹下集合。願遷移者,可在家等待。人們紛紛趕往大槐樹下。突然,官兵包圍了百姓,宣布大明皇帝敕令:“凡來大槐樹之下者,一律遷走。”其實,華北地區的明代移民決非都是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的,且官方組織的移民,也決不都是象傳說中的那么殘酷。實際上,很多山西移民是自願到華北地區墾種的貧民。
傳說馬家莊當時遷移來了“一宋一侯,五王二牛”,幾戶人家繁衍生息,共建此莊。其他姓氏不說,僅侯姓600多年間己發展為如今的300餘戶,上千餘人,現生存在世的侯氏家族共有10餘輩。故去的更是輩份繁多。50歲以上的老人都記得,村東一大片侯家墳便是祖宗們的安息地,可惜在文革散墳運動中已盪為平地。侯氏家族在村中本有祠堂,文革期間祠堂被毀,家譜散失,至今查無下落,甚為可惜。
史料記載
根據現存家譜記載,據今上推9輩本族從侯氏家譜中分離出來,由此馬家莊也就有“老侯”、“小侯”之說,其實“老侯”“小侯”均為一個祖宗,只是“小侯”發展快些,輩份低些而已。
此次修譜便系“小侯”家譜,文革期間此家譜也讓消毀,是我族有識之人侯克用(小名小虎子)、侯士豪(小名豁子)冒險收藏起來,文革之後,此家譜由侯亮亮、侯順才等人數次抄修,延續至今。但一直沒有列印成冊,人們也只是春節祭祖時才見上一面,收藏、查看甚不方便。今年由侯亮亮、侯天平等人組織,由侯英傑執筆,修成書面《侯氏家譜》,並列印成冊,一族數本,望妥善保存。不妥之處,謹請指正。
其實此次不能算重新修譜。按正規而言,家譜的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諡號、姻配等。這些介紹性的文字,長者50餘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第三部分為附錄。
一個家族準備新修或續修家譜,需首先成立“修譜理事會”及確定“修譜主持人”,由修譜主持人組織修譜。其次是“登記入譜”。①分發“家族成員入譜登記表”,將每一房人、每個家庭的成員全部進行填表登記。②確定始祖。③確定修譜的範圍。第三是整理、審定“家族成員入譜登記表”,使每個入譜人員填寫正確無誤後,即可正式修譜。第四是將已定稿的文字部分以及家族成員的生平傳記、家族大事記等文字記敘部分抄寫在“譜序、源流、凡例”和“生平傳記”、“家族大事記”、“家族榮譽冊”等表式中。將家族成員個人情況、血緣關係情況分別填入“家族名冊”、“世系表”等表式中。最後將修好的譜冊,分發給每一位收藏“家譜”的持有人,妥為保存。如以後有機會,將再重修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