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戰國至東漢初西南地區滇族的墓葬。分布在雲南省晉寧縣晉城鄉西南的石寨山上。晉寧縣漢代為益州郡滇池縣地﹐益州郡置於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為滇王國故地。根據第 6號墓出土一方金質蛇鈕“滇王之印”﹐證實此處為滇王及其臣僕的墓地﹔並證實《史記‧西南夷列傳》所載滇國之事基本可信。隨著同一文化類型的墓葬和器物在滇池周圍及鄰近地區不斷發現﹐對其文化面貌的特點﹑發展演變情況的認識日益清楚﹐以石寨山滇墓為代表的這種青銅文化﹐可稱之為“滇文化”。 1955~1960年﹐雲南省博物館先後4次發掘了50座墓葬。1959年出版了《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發掘報告》。
墓葬形制
墓室為長方形或不規則形土坑豎穴﹐其中第6號墓有木槨殘跡。大墓一般長3~4米﹐寬2米左右。小墓長約2米﹐寬1米左右。深0.9~3米。地表未見墳丘。
葬具均為長方形木棺﹐表里髹以黑﹑綠﹑朱三色漆﹐並繪有紋飾。葬式為仰身直肢。第 9號墓的骨架自腰部折斷﹐分置為兩堆﹐頭顱置於上肢中間﹐上下肢骨折斷的痕跡整齊明顯﹐疑是殺殉者。
隨葬品
大件器物多放置墓坑兩端及兩側﹐小件器物有放置於棺蓋上或棺內的。各墓的隨葬品多寡不等﹐最多的達600餘件。隨葬品中以青銅器為最多﹐包括生產工具﹑兵器﹑生活用具﹑樂器﹑裝飾品﹑錢幣等﹔此外還有鐵器﹑金器﹑珠玉製品和陶器。
青銅器類型繁多﹐製作精美﹐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在合金技術﹑“失蠟法”澆鑄﹑鎏金鍍錫﹑線刻及嵌鑲工藝方面﹐都達到了很高水平。銅鼓﹑銅貯貝器(見彩圖 銅貯貝器(西漢) 顯示圖片)﹑銅葫蘆笙﹑銅鋤﹑銅柄鐵劍﹑銅枕﹑銅俑及各種人物﹑動物形鏤孔扣飾等﹐是最具滇文化特徵的器物。許多器物表現了滇人在農業生產﹑紡織﹑畜牧﹑狩獵﹑戰爭﹑樂舞﹑祭祀等方面的活動情景。
經研究﹐以出土的這批墓葬資料為代表的滇文化﹐是在本地原始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例如 ﹐中原商周時期流行的無胡戈和長鬍戈﹐在這裡的早晚期墓中都有發現﹐並有所發展﹔編鐘的製作﹐似乎也是從漢文化吸收過來的﹔圓莖無格短劍和巴蜀文化的扁莖無格柳葉形短劍極為近似﹔漆器﹑陶灶﹑陶豆﹑陶盆﹑銅烹爐等物﹐與長沙楚墓中出土的相同﹔野獸搏斗鏤空扣飾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扣飾一樣等等。
除晉寧石寨山外﹐在昆明﹑安寧﹑呈貢﹑富民﹑澄江﹑江川﹑新平﹑陸良﹑曲靖﹑路南﹑祿豐等縣﹑市也先後發現大批滇文化的墓葬﹐其中以江川李家山墓群規模最大﹐僅次於石寨山。著名的牛虎銅案﹐就是李家山出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