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晉中地區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傳統聚落與建築遺存豐富。傳統聚落與建築是人類應對環境的空間產物,其形成、發展、演化與自然地理、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等要素息息相關。本書從適應性視角展開研究,以田野調查為基礎,對晉中傳統聚落與建築形態的外顯表征、歷時演化、類型辨析等問題進行分析,歸納其形態模式。研究將建築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的方法與適應性理論相結合,從聚落的整體形態、建築形態、社會形態三方面進行闡釋,旨在對聚落與建築的更新發展、歷史文化的傳承延續提供理論支撐和方法借鑑。本書可供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等研究人員參考,也適合對山西傳統聚落有興趣的讀者。
編輯推薦
本書對晉中傳統聚落與建築形態的外顯表征、歷史演化、類型辨析等問題進行闡釋,通過田野調查分析和歸納其形態模式。
從環境適應性視野切入,以傳統聚落和建築為研究對象,歸納環境要素,探討聚落的驅動因子如何促使其進行轉向與更新,分析聚落和建築的空間形態和社會形態,通過類型研究總結物質形態形成和發展的深層規律。
前言
地區建築學之所以成為建築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基於“地區性是建築的根本屬性之一”的事實。自從人類定居以來,建築就是不可移動的,並且是與特定地區的自然氣候、社會經濟和文化習俗相契合的,換言之,建築的地區性,除了自身建造和存在的地點性之外,是與更大的文明的地區性相關聯的。甚至可以說,幾千年來人類文明的演進,包括建築與城市的發展歷史,都是以地域的形態呈現的,這種地域形態也是文明多樣性的基礎。從本
質上說,建築的地區性,不僅展現了人與大地、建築與環境整體和諧的價值觀,也創造了富於特色和多樣性的建築文化,是傳統和當代建築學的核心價值所在。
目錄
緒論/1
一、研究背景/2
1.城鎮化進程/2
2.多元環境要素的共生/4
3.適應性發展的訴求/6
二、研究現狀概述/7
1.傳統聚落樣本的歸納總結/7
2.聚落和物質環境的關係/10
3.人文環境中的聚落髮展/11
4.環境適應性策略與聚落更新/14
第一章研究內容與概念辨析/17
一、研究內容/18
1.晉中地區的範圍/18
2.調查案例選擇/20
3.研究方法/22
二、概念辨析/24
1.環境適應性/24
2.傳統聚落/28
3.形態模式/32
三、研究主旨和意義/36
1.研究主旨/36
2.研究意義/37
X晉中傳統聚落與建築形態
第二章晉中傳統聚落與建築的環境要素/39
一、聚落、建築與環境的關係/40
1.聚落、建築與環境的整體觀/40
2.聚落的層級體系/42
3.聚落適應環境的過程/43
二、晉中地區的物質環境要素/44
1.氣候條件與水系分布/44
2.地形地貌與山脈分布/45
3.植被、耕地與地區資源/46
三、晉中地區的人文環境要素/48
1.地區文化的形成/48
2.建置的演化/50
3.交通網路與空間整合/52
四、晉中地區聚落環境的分異/55
1.社會結構的變化/55
2.系統化的聚落演變/56
3.亞區域的分布/56
五、小結/57
第三章原型與分異:晉中傳統聚落的整體形態/59
一、傳統聚落的文本解讀/60
1.認知邏輯/60
2.應對方式/63
3.整體形態的類型/65
二、主動式形態的聚落分析/68
1.向周邊擴張:太谷縣陽邑村/68
2.單向擴張:孝義市宋家莊村/72
3.邊沿的更替:孝義市大孝堡村/73
4.分離後的連線:平遙縣梁村/75
5.更替中的重置:靈石縣冷泉村/77
三、受動式形態的聚落分析/80
1.地勢引導:柳林縣曹家塔村/80
2.地勢的轉向:柳林縣後馮家溝村/82
3.城區引導:陽泉郊區大陽泉村/83
4.吸附與融合:陽泉郊區小河村/84
目錄XI
5.地勢限定:晉源區店頭村/85
四、綜合式形態的聚落分析/87
1.限制與擴張:平定縣娘子關村/87
2.約束中的平衡:太谷縣上安村/89
3.分離與整合:平遙縣梁家灘村/90
4.擴張中的更替:靈石縣夏門村/92
五、整體形態模式解析/93
1.聚落形態參數/93
2.形態演化的趨勢/96
3.形態的分布/98
4.形態結構的改變/99
六、小結/99
第四章調節與發展:晉中傳統聚落的建築形態
/101
一、基本形態與空間組織/102
1.基本形態/102
2.單元格局/105
3.複合式院落/107
二、建築形態的案例解析/108
1.A-01:孝義市宋家莊村張家院/109
2.A-02:孝義市宋家莊村任家院/110
3.A-03:平遙縣范家巷五號院/112
4.A-04:平遙縣段村鳳凰街四十四號院/113
5.A-05:平遙縣段村張氏宅院/114
6.A-06:太谷縣北洸村三多堂東院/116
7.A-07:祁縣谷戀村北大街十五號院/117
8.A-08:平定縣娘子關村興隆街五十一號院/118
9.A-09:陽泉郊區官溝村長慶堂/119
10.A-10:陽泉郊區小河村當鋪院/120
11.A-11:陽泉郊區小河村一百五十號院/121
12.A-12:陽泉郊區大陽泉村景元堂/122
三、建築形態的調節因子/123
1.山川地勢與圍合方式/123
2.物質資源與建造材料/124
3.社群生活與空間聚合/125
XII晉中傳統聚落與建築形態
四、建築形態的發展模式/125
1.棄與用:空間與訴求的互動/125
2.形與體:建築形式的更新/128
3.滯與續:精神場所的再現/128
五、小結/130
第五章互動與變遷:晉中傳統聚落形態的社會
表征/133
一、社會形態表征的元素/134
1.社會形態拓撲結構/134
2.集體意志的核心/134
3.日常公共生活/136
4.對外聯繫與商業活動/138
二、聚落社會組織的演化/141
1.概述/141
2.鄉約與保甲的結合/141
3.近現代時期的集體化組織/142
4.當代的發展/143
三、人口變遷/143
1.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口遷移/143
2.人口分布的地域差異/146
3.二元社會機制下的“鄉”“土”分離/148
四、聚落的等級規模分布/150
1.分析原理/150
2.等級規模分布/150
五、案例解讀/153
1.產業調整:交口縣諸村/153
2.社區化:汾陽市建昌村/155
3.身份認同:壽陽縣宗艾村/156
六、小結/157
第六章傳統聚落與建築的適應性發展/159
一、環境適應性研究的啟示/160
1.形態模式的整合/160
2.調研案例的再闡釋/160
二、從鄉村到城鎮:結構性的再解讀/163
1.結構性的認知/163
2.結構的空間實現/163
3.對城鎮聚落的思考/165
三、從聚落到區域:地區性的呈現/166
1.形成原因/166
2.分布特徵/167
3.區域的分異/169
四、傳統聚落的客觀現實/173
1.離土去鄉的應對/173
2.保護與更新的探討/174
五、小結/175
結語/177
一、晉中傳統聚落與建築形態模式/178
二、本研究的貢獻/179
三、本研究的不足及未來展望/179
附錄傳統聚落調查登記表/181
參考文獻/233
後記/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