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
轅門口為東南西北中軸線的中心,是全城的制高點。到20世紀30年代中葉,城內已有大小街道64條。昭通古城 文脈源遠流長,歷史上就是人文薈萃的地方。是目前唯一最具規模、成片集中反映昭通歷史文化和地區特色傳統風貌區,是昭通傳統市井文化、傳統街巷風貌保護較 好和街巷最密集的區域,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老昭通情感價值。特別是解放前的0.67平方公里,是古城保護的主要內容。
景觀
昭通古城一度曾遍布清代各地會館,是遠近聞名的“會館之都”。“會館”是解讀昭通清代商業發展史最好的課本。清雍正年間,全國各地來昭通從事礦產開採和進行商貿的商人前赴後繼,一浪勝比一浪。為此,旅居昭通的各鄉人士紛紛利用鄉土情誼建立同鄉會館,保護自身利益。於是,昭通古城先後建成了川地廟(成都會館)、陝西廟(西安會館)、雷神廟(江西會館)、媽祖廟(福建會館),以及兩廣會館、兩湖會館、雲南會館、貴州會館等十五個規模宏大的會館,在昭通古城形成了豐富的清代中國古建築群落。
歷史性街區。包括福祿街(今朝陽街)、懷遠街、永固街(今鞏固街)、文淵街(今文淵街中段)、啟文街、 崇義街、文化街、達智街、集賢街、薄濟街、德育街、和平街等地區,是昭通歷史文化、傳統民俗的精華所在。這些街巷的命名具有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文化底蘊 深厚,重在啟發民智。
夕陽西下,站在陡街上往下看,梧桐樹已橫七豎八躺倒的上西街顯得敞亮無比。兩旁一百多年前的法式建築在拆下各種招牌後,如今素麵朝天,露出了本真唯美的容顏,一百多年來古典端莊的佇立,此刻一抹夕陽淡淡的餘暉,看上去,愈發的滄桑和懷舊。
從街頭到街尾,佇立兩旁的這一棵棵梧桐,是西街無法割捨的部分,是西街不捨脫下的漂亮衣裳。
經年累月的風雨,魁梧的樹幹依舊昂立著,不卑不亢。老的新的樹皮,或粗糙或綠嫩,顏色斑駁,像那關公的臉。為了不影響街道兩旁複雜交織的線纜,樹冠過幾年就得鋸一次,不能參天的枝葉努力地向四維伸展著,伸展出一片片烈日下的蔭涼。
每每黃昏來臨,夜幕低垂,梧桐樹葉輕輕地搖曳著,把橘黃色的路燈光搖碎,星星點點跌落在地上。偶有晚風經過,滿街的濃綠,就開始涌動。
保護
在古城區的保護中,既要 注意保護好古城區,又要保護好與古城區密切相關的文物古蹟及其外部自然地理環境;既要繼承古城區的傳統格局,又要保護古城軸線、路網,還要嚴格控制古城區 建築容量、建築高度、建築風格及空間尺度。儘快制定《古城保護規劃》,對重點古蹟及文物要實施重點保護,創造條件,逐步將古城內的行政機關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