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涵:
春節精神:團圓、祝福、祥和、感恩、憧憬
家的觀念是中國人最濃厚的傳統觀念,這種觀念在春節的習俗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回家過年中國百姓一年到頭的最大心愿,不管傳統春節發生怎樣的現代變化,家庭、團圓、喜慶、熱鬧等是這個節日所堅守的文化價值,也是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都認可的文化觀念。
許多人都在感嘆中國年俗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從挨家挨戶上門拜年,到電話拜年、簡訊拜年、微博拜年等,年俗跟著時代而變遷。但是年俗的核心卻並沒有變,那就是交流。從農耕文明的小圈子交流到市場文明的信息化交流,人們通過這個團聚和熱鬧的節日,實現平日裡難以實現的信息互換和感情互動。
概述:
作為強大傳統的春節是集中展現中華民俗文化的節日,也是由全民族共同承擔和運作的一個歷史久遠、內涵豐厚的傳統。儘管有許多舊日的民俗文化正在消失,但是春節作為一個整體傳承的文化現象是不會消失的,因為它承載著我們民族的靈魂。進一步來看,像春節這類全民族的節日文化,它們呈現給我們的並非是一個個固定的模式,而是表現出地方的多樣性,具有豐富多彩的面貌,體現了各地民眾歡度節日的熱情和自由的心境。
意義:
從精神層面上講 春節是在“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周易·文言傳》)的“天人合一”文化中,人在精神上歸其所宗,並除舊迎新,開始新一年生活的節日,是人面對上天、自己、家人和社會,並在自己“過一年”後的總結、反省、對成就自身的新展望中所展開的慶祝、感恩和祭拜活動的節日。
從精神層面上講
在天人關係中: 當四時交替,舊年過去新年到來時,也產生自己新的憧憬。孟子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盡心上》)。這需要每個人在每天的生活中時時提醒自己,也需要某種文化節日的形式來表達這個精神追求下的成就、理想及其慶祝和感恩。春節的祭拜和回家是人歸其所宗的精神認同,春節的熱鬧是對人的生存成就的慶祝,春節的感恩是在“成己”文化的精神性夥伴關係中,一謝上天所賦之賜,二謝父母養育之恩,三謝社會合作之福。誠敬、謙恭、老實、不忘本、為人正直、擔當責任、與人為善、善於合作、勤勞樸實、慣於學習等等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正是在這樣的文化傳統下塑造和培養出來的。
在天人關係中:
成就和感恩: 慶祝人的生存和事業的成就意味著明確我們作為人的幸運、自由、責任和合理可能性的發展.這又產生感恩的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感恩"是形成道德意識非常重要的基礎心理情感.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上天的“感恩”是形成人的成己或成就義務觀和天職觀的精神來源,對父母的感恩是形成人倫道德的基礎情感之一(孝),對社會合作中各方面的感恩,是維繫社會關係情感和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理解為什麼要在春節文化中慶祝和拜年,也就理解了中國文化中人的精神生活和基本價值取向。
在民間
春節,實際上仍然是全體中國人身上的民俗文化,也得到全體中國人的保護,表現為一種強大的傳統。在普天同慶下形成總結並反省自己是否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自己人之為人這樣一種觸動和內心中文化靈魂的精神生活。孟子說“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離婁下》)。我們就不僅是體會我們的親情,而且培養我們精神上的博愛和個人面對上天時產生精神上做人的責任和成就自己、擔當責任的道德勇氣。這一點對現代性非常重要。當一個節日的文化與人民當下生活的基本生存形態,乃至社會的基本價值生活聯繫在一起時,這樣的節日就會展現旺盛的生命力。
概括地說,春節是中國人歸其所宗的節日,成就的節日、宣示責任的節日和感恩的節日,當然也是一個慶祝人與萬物生機勃發的節日。春節是華夏文化中節日的節日。只要是一個活著的人,你就應當過一過中國人的春節。這就是中國春節文化的世界意義和普世價值。基於以上闡釋,我們可以向世界推銷春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