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恐聚族

春節恐聚族

2008年春節同學聚會上的一個細節,讓孫挺的感受從“不自在”變得“厭煩”。 (35歲):“孤家寡人,不想聚會。 ”我們家是個大家庭,每次春節聚會都要碰上十幾個孩子。

簡介

“青春就是用來懷念的。”這是2013年流行於網路的一句電影台詞。春節假期,各色同學聚會成為人們懷念青春的方式。然而,人是境非,本是回憶純真年代的聚會卻漸漸多了些炫富攀比的意味。當“致青春”變成名利場,面對昔日“同桌的你”,不少春節“恐聚族”感嘆“相見不如懷念。”

案例分析

變味的友誼:從“AA敘舊”到“我來全包”
在離馬年春節還有半個月的時候,孫挺就接到高中同學聚會的邀請,但是用他自己的話說,“現在的同學聚會一半是期待,一半是無奈。”
2000年孫挺高中畢業去上海上大學,作為高中班長,孫挺在高中畢業後的第一個春節就組織了同學聚會。“那年的聚會效果特別好,大家各自說著自己的大學體會,說說鬧鬧,開開玩笑。”
因為“效果特別好”,從2001年開始,每年大年初四,孫挺的高中同學聚會都如期舉行。但是,作為組織者,孫挺發現同學聚會“請人”越來越難,赴約而來的人也是“一些人熱鬧,一些人沉默,共同的話題越來越少,感覺越來越不自在”。
2008年春節同學聚會上的一個細節,讓孫挺的感受從“不自在”變得“厭煩”。
那年,正準備結婚的孫挺第一次帶著女友參加同學聚會。既是老班長又是聚會組織者的孫挺說開場白時,一位事業得意的同學插話:“老班長,以後咱同學聚會別每個人對份子了,挨個掏錢太丟人,這次聚會所有的我全部包了。”
從那以後,孫挺再也沒有組織過聚會。而每到春節,一些“混的較好”的同學卻越發積極爭著組織聚會,並承諾自己“包場”,聚會的地點也從當年的小飯館變成大酒店、度假村、高檔會所等。
“有的開名車,有的騎摩托,飯桌上誰用的手機更高端,誰穿的衣服更大牌,誰抽的香菸更名貴。雖然沒有直接比較,但是明擺著的差距讓人越來越彆扭。” 孫挺說,十多年的同學聚會,飯桌上,“憶當年”的越來越少,“比現在”的越來越多,聊天中,真情實意的感覺越來越淡,吹牛擺闊的意味越來越濃。

聚會‘三怕’

害怕“飯桌社交”
某會計事務所合伙人臧先生(37歲):“我謝絕所有朋友聚會。”
我的朋友圈子以大學本科和MBA同學為主,大多數人在金融業工作,以前我們幾乎每月都聚。但這兩年來我
越來越覺得疲勞,飯桌上談業務,還要轉場唱卡拉ok或者打牌,常常從中午玩到凌晨。今年我推掉節日裡所有聚會。
公務員許先生 (42歲):“一頓飯受託5件事。”
我生在上海農村。春節家庭聚會上,長輩、平輩、小輩都來敬酒,一邊勸酒一邊托辦事,問能不能解決孩子工作、同事的朋友想吃低保、丈母娘想插隊進養老院,等等。我哪能辦成這些事?可一向親戚們解釋“公務員不是萬金油”時,就會引來誤解。
害怕“面子所累”
建築公司老闆阿陳(49歲):“攀比,怎一個累字了得。”
許多朋友都是做建築生意的。春節聚會時買單的一方點什麼菜、喝什麼酒,都是生意做得大不大的象徵。此外,飯局上也少不了“豁胖”,耳邊滿是 “這個項目上千萬”、“明年目標過億”的話語。說實話,以前對此也樂此不疲;但今年突然覺得很累,只想早些結束飯局回家。
澳大利亞留學生薑尹盈(25歲):“輪流請客水漲船高。”
回國過春節,最大的感受就是上海人真有錢。同學、朋友10來人的聚會,一次在外灘源日本料理,另一次在外灘十八號,動輒花費六、七千元。下次輪到我請客,該定什麼等級的飯店呢?真是壓力很大。
害怕“甜蜜的負擔”
全職太太唐敏芳(50歲):“管不住嘴,吃出糖尿病。”
醫生說我的糖尿病就是吃出來的。現在每次飯局前,我都要注射胰島素。春節期間的聚會,親朋好友都很熱情,把甜食、水果往我面前推,還要碰杯喝葡萄酒。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越發覺得暴飲暴食危害很大。
公司白領呂小姐 (35歲):“孤家寡人,不想聚會。”
今年除夕和全家二十幾口人一起吃年夜飯,感覺特別不好受。弟弟妹妹帶著孩子出席,甚至侄女都有了男朋友,而我還是“孤家寡人”。前幾年,家人還會張羅介紹男朋友;今年他們的說法就變了,說什麼“優勝女不嫁人也挺好”、“單身貴族最瀟灑”等等。我不想聽到這樣的話,春節後幾天把所有的家庭聚會都推辭了。
退休老人許阿婆 (71歲):“紅包給不起。”
我們家是個大家庭,每次春節聚會都要碰上十幾個孩子。去年老伴住了2次醫院,我還補貼大孫女出國讀書,明顯覺得手頭緊了,五六千元塞紅包不是一筆小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