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松溪

映像松溪

本書為福建省總工會組織的松溪採風團之作品合集。《映像松溪》分為”松之聲”、”溪之韻”、”畫之魂”3個篇目,編錄了40多位作者的近50篇文章。各位作家以其精深的文學造詣,給讀者生動展現了松溪自然山川、人文景觀、先模人物最鮮明的元素。

內容簡介

福建省總工會編著的《映像松溪》收錄了,著名詩人蔣夷牧的《燒茶橋之贊》;著名評論家王炳根的《湛盧春》;著名作家朱谷忠《一座山和一個人》;著名學者、作家張建光《松溪之柔》;著名作家哈雷《九龍窯,千年窯火醉松溪》以及著名作家大荒、莊文、林焱和台灣著名詩人古月、美籍華人作家施雨等的作品,抒寫了對松溪各種映像的箇中感悟,可謂是思想內涵豐厚,耐人尋味,令人折服。

圖書目錄

第一輯 松之聲
松溪之柔/張建光
詩畫松溪/東隅
吟讀湛盧/馮淵
松溪河上的遐思/古月
松溪放歌/鄭龍騰
一座山和一個人/朱谷忠
招沙甲大林坑/許燕影
冰雪清涼寺/郭永仙
歸田園記/曾建梅
美在鄉間/吳衍連
風雨百年蔗/空靈
大布時光/年微漾
你是一棵樹——全國勞模巫小弟印象/陳櫻
第二輯 溪之韻
九龍窯,千年窯火醉松溪/哈雷
夜話九龍窯/大荒
燒茶橋之贊/蔣夷牧
五福橋,有故事的橋/黃錦萍
我想歇歇,來龍山/簡梅
福當山溪谷的意料之外/雷米
感悟福當山/筆尖
五福橋(外一首)/塗映雪
閩山深處中峰寺/文淨
古衙村的五穀仙殿與古戲台/施雨
白馬山遊記/黃豐文
品味溪源/郭義清
龍頭山,生命的母山/李小弟
第三輯 畫之魂
松溪版畫的“黑白雙刀”/莊文
散發藝術之香的松溪版畫/秋水
尋找湛盧/蕭何
湛盧春/王炳根
尋劍記/林焱
雲端上的茶香/曾章團
回望湛盧/馮順志
詩意湛盧山(組詩)/林秉傑
大樟樹/憶閩
茶·茶具/游虹
茶洲行:一場綠色的盛宴/江隨
“湛盧雪會”奇遇/人口囚
湛盧劍魂/馮兒
抗倭“壬戌之役”/順志
松溪瓦爾登/張文高
銘記松溪——福建作家《映像·松溪》採風團活動側記/連子

文摘

從前有條溪,溪邊有松樹;松在溪里走,溪在松間流。於是這方水土就有了詩樣的名字——松溪。
不過,當地先賢對松樹的審美取向卻令人費解。沒有著墨虬枝鐵乾的偉岸,也不傾心面對雨雪的從容,更不相中松濤的雷鳴虎嘯,獨獨鍾情於松蔭大做文章。翻開縣誌,松影樹輝灑滿書頁:“昔年松溪上,百里有松蔭”;“松蔭流幾簞,菇米薦盤餐”;“滿林修竹不知暑,遍壑長松都是蔭”;“蕭瑟松風不作林,臨秋竹徑有餘蔭”;“松蔭落落竹攢攢,甲世精英水石寒”。想來也是,當年兩岸蒼松綿延百里,松蔭鋪天蓋河,長溪盡染天地皆幽。微風起,暗綠浮動,搖碧流翠。還有什麼風景能比這更為嫵媚?
相對於幅員廣袤的閩北,松溪名副其實是個小縣城。地域不過上千平方公里,人口僅有十幾萬,但小城玲瓏可人。高山不多卻座座獨有精神。湛盧山上,一儒一劍,文武有道;白馬山中,寺名“久福”,祥瑞繚繞;鸞峰龍首,半步兩省,風月無邊。登山小立,“返顧松邑,若在鞋下,瓦屋鱗鱗,女城齒齒,掩映於煙樹霞靄間,郭外良田秋稻,青黃相雜……經於其中,隱然如圖畫”。最是那瀠洄若帶的松溪河,只要輕輕一瞥,或者稍稍側目,那無邊的溫柔便悄然流進了血脈。
溫良恭儉讓是松溪人性格的主基調。鄰縣到松溪來鬧分縣,當地人既不反對,也不圍觀。“文革”時期,各地“文攻武衛”硝煙瀰漫,松溪城從早到晚都靜悄悄的,怎么“造反”都“造”不出多少動靜。當地人的方言雖然屬於建甌語系,卻最為柔軟動聽。有句招呼一直為該語系的人們所笑談:“朋友,到家裡坐坐。”而其他縣市可直譯為:“朋友,到‘肚子’里玩玩。”周邊縣市人說松溪人是“蛋”,言下之意,稱讚松溪人處事溫文爾雅,玲瓏周全。這個縣總出文字人才,歷屆各級擔任辦公室主任、秘書長的人大有人在。
最能體現松溪人心柔手巧的莫過於工藝品“三寶”:版畫、瓷器和寶劍。版畫的基礎絕對不在松溪,歷史上建陽曾經被譽為全國雕版印刷中心。到了抗戰時期,浙江木刻用品供應合作社遷到武夷山,一批木刻大家不僅為全國供應木刻刀柄,而且創作了許多作品,最後結集為“武夷山水茶”問世。魯迅深為喜歡的青年版畫家林夫就犧牲於“赤石暴動”中。誰也沒有想到“中國版畫藝術之鄉”的桂冠卻落在了松溪,而始作俑者竟是當地一批熱愛美術的女青年業餘所為。松溪人還原了千年以前的“九龍窯”技術,開發出“類冰似玉,千峰翠色”的珠光青瓷,讓喜瓷者美不勝收。更讓人為之自豪的是,松溪人拂去兩千多年的歷史封塵,使“天下第一劍”呼嘯出鞘,閃耀出與日月同輝的鋒芒。

柔到極致便是剛,以湛盧寶劍為例。
兵器發展到劍的時代是個高峰。十八般武器里,劍可作為“百刃之君”、“百兵之師”。一劍在手,敢問誰是英雄?它不僅意味著權利、領土,也象徵著地位、素養。早在春秋戰困,劍文化就濫觴於天下。當時就有名劍湛盧、純鈞、魚腸、巨闕、干將、莫邪、龍淵、泰阿等十多把。其中湛,與享有“天下第一劍”之譽。此劍鑄造之時,雨師為之灑掃,雷電幫其鼓風,蛟龍前來捧爐,天帝親自裝炭,太乙真君下界督造。“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爭耀,星斗避彩,鬼神悲號。”它集“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寄氣托靈,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可以拆沖拒敵”。杜甫詩曰:“朝十兼戎服,君王按湛盧。”其價值幾何?深諳劍道的風鬍子稟告楚昭王:此劍在越罔時,有客要買,出價為鄉村三十座,駿馬一千匹,加上兩個萬戶之都。
劍能伐,劍能舞,劍能歌;劍有威,劍有道,劍更有魂。湛盧的高貴不僅在於劍本身。湛盧含義按照沈括《夢溪筆談》的解釋為“湛湛然黑色也”,延伸到劍則是“戰無不勝的黑色勝利”,而它背後的深刻內涵卻是仁義王道。十分懂劍的薛燭子幫助越王鑑定所擁有的五把劍,認為其餘四把雖然“觀其鈑,燦為列星之行;觀其光,洋洋如水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但都不能與湛盧相比。其原因除了品質差別外,還有仁義高下之分。比如魚腸名劍逆理不順,不可佩戴。“臣以弒君,子以弒父。所以吳王弒王僚。”湛盧流傳過程也說明了這個道理。原是越王之劍,後為吳王所有。一說越王所獻,一說兵敗被掠。後來易主為楚昭王。一日,楚昭王做夢湛盧寶劍伴臥在床。史書記載卻是“湛盧之劍惡閩閭無德,乃去而出,水行為楚”。傳說湛盧劍到了晉代為名將周處所得,後由其子孫轉贈給抗金英雄岳飛。將軍“風波亭”遇害後,湛盧劍便不知所終。有道是“君有道,劍在側,圍興旺。君無道,劍飛奔,圉破敗”。湛盧寶劍讓人理解什麼叫做“仁者無敵”、“至柔無敵”。閩北文化人馮順志對湛盧寶劍之魂作了形象的描寫:“它就像上蒼一隻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色眼睛,充滿人性化,注視著天下蒼生,祈福百姓安康。”P2-4

序言

走近閩江源頭的松溪,感覺就像細讀一本源遠流長的書,越往“源頭”讀,就越被她獨特的魅力所吸引。這個鐘靈毓秀的閩北小山城,有時好似青瓷,古樸高潔;有時又像輝映史冊的湛盧寶劍,氣勢逼人。那一脈相承的銳氣、文氣、英氣,盡在山水人文之間,令人不忍釋卷。
覽山,其山有勢。松溪境內峰巒疊嶂,白馬山、龍頭山、誥屏山……山山奇崛、氣質各異,特別是群山之首的湛盧山,秉承數千年文化氤氳,並臻於極致,形成至高之點——“天下第一劍山”。劍,不但賦予了每一山、每一丘飛揚之勢,而且讓松溪聞名今古的諸多第一和唯一,有了百烏朝鳳般的虔誠。正是這個制高點,宛若塗抹山山水水的點睛妙筆,賦予了她們生命的美麗、靈動和豪邁。
閱水,其水能容。松溪之水,既有自然之源,又具人文之脈,美在清冽,勝在溫婉。當年歐冶子尋到湛盧,也就找到了水的清冽。劍氣之銳,是火與水的淬合,更是水火相融進發的力。松溪從松源而來,匯聚閩越山之靈氣,才有了清幽與深邃,才有了從容與相生。橋,因水而生,於是又有了五福橋、燒茶橋等意味深遠的橋文化。水滋養了本土文化的精髓,也呵護著外來文化藝術的奇葩。湛盧劍的浴火重生,版畫的落地生根,溯源與逐流並重,一泓清水將劍文化磨礪得銳利而不失婉柔,成為生命中豪情而浪漫的配飾。
識人,其人乃勇。從古至今,尚武崇文一直奔流在松溪人的血脈之中。宋有不與宦官童貫同流合污的陳戩,敢於寫檄文譴責張邦昌投金賣國,向宋高宗獻“遏虜”強軍之策,建“神武五軍”抗金護駕。明有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之役”手持闊斧砍下倭寇魁首的張德,譜就抗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松溪人所尊崇之武,是帶著深沉道義精神的勇武,這種勇武在社會大轉折時期,往往就演化成了“捨我其誰”的時代精神。識松溪之人,劍膽琴心,浩蕩千秋。
山、水、人縱橫交織揮灑,成就了松溪這本卷帙浩繁的書。這本書源遠流長、古意盎然。湛盧寶劍的鋒芒穿越千載,已將中華性格中的張揚與隱忍,外化成“拂劍朝天去”的名節與氣質;朱熹結廬吟室、治學湛盧的行跡,熠熠生輝於史冊。嘉靖進士魏蒼水(魏溶)的十一部一百二十多卷著述,賦予松溪文化開闊的視野……細品這本書,仿佛輕撫這塊古老的鄉土,人們能感觸到山的雄奇偉岸、水的輕柔多情,能感觸到生於斯長於斯的鄉民,自古至今亘古不變的剛烈和淳樸。
這是一片能讓心靈感動和安靜的土地。
今春,福建省總工會組織省內外作家走進松溪,試圖讀懂那些用生命與夢想鑄就的劍的傳奇。文化人的閱讀,既為了仰望歷史的星空,亦不忘眺望未來的晨曦。欣賞、欣慰之際,聊代序如上。
2014年4月於福州 (本文作者為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