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夜[梵谷創作油畫]

星月夜[梵谷創作油畫]

《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 (荷蘭語:De sterrennacht)是荷蘭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谷於1889年在法國聖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裡創作的一幅著名油畫,是梵谷的代表作之一,現藏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有種普遍的說法,由於這是梵谷在精神病時期所作,世人普遍認為這是梵谷想像出來的美妙情景。

基本信息

創作背景

星月夜星月夜

1889年,梵谷的瘋病又一次發作。在與高更的一次激烈爭吵之後,他割下自己一隻耳朵,並用手帕包著送給一個妓女。此後,他被送入了聖雷米的瘋人院。他在那兒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間,他仍然勤奮作畫,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畫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時的繪畫,已完全地趨於表現主義。在他的畫上,那些像海浪及火焰一樣翻騰起伏的圖像,充滿憂鬱的精神和悲劇性幻覺。油畫《星夜》便是他該時期的代表作。 這幅畫,展現了一個高度誇張變形與充滿強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捲曲鏇轉的星雲,那一團團誇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輪令人難以置信的橙黃色的明月,大約是畫家在幻覺和暈眩中所見。對梵谷來說,畫中的圖像都充滿著象徵的涵義。那輪從月蝕中走出來的月亮,暗示著某種神性,讓人聯想到梵谷所樂於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話:“上帝是月蝕中的燈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樹,以及夜空中像飛過的卷龍一樣的星雲,也許象徵著人類的掙扎與奮鬥的精神。
在這幅畫中,天地間的景象化作了濃厚、有力的顏料漿,順著畫筆跳動的軌跡,而湧起陣陣鏇渦。整個畫面,似乎被一股洶湧、動盪的激流所吞噬。風景在發狂,山在騷動,月亮、星雲在鏇轉,而那翻卷繚繞、直上雲端的柏樹,看起來像是一團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畫家躁動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覺世界。
梵谷在這裡,並沒有消極、被動地沉溺於他那感情激流的圖像中。他能將自己作為一個藝術家而從作品中抽離出來,並且,尋找某種方式,用對比的因素與畫面大的趨勢相衝突,從而強化情感的刺激。我們在畫中看見,前景的小鎮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線筆觸來描繪的,與上部呈主導趨勢的曲線筆觸,產生強烈對比;那點點黃色燈光,均畫成小塊方形,恰與星光的圓形造型形成鮮明對比。教堂的細長尖頂與地平線交叉,而柏樹的頂端則恰好攔腰穿過那鏇轉橫飛的星雲。

作品含義

解釋1:作為表現性的後印象主義畫家梵谷的作品,這幅畫有很強的筆觸。油畫中的主色調藍色代表不開心、陰沉的感覺。很粗的筆觸代表憂愁。畫中景象是一個望出窗外的景象。畫中的樹是柏樹,但畫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雲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紋理像渦狀星系,並伴隨眾多星點,而月亮則是以昏黃的月蝕形式出現。整幅畫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線條繪畫,表現出一種寧靜;但與上部粗獷彎曲的線條卻產生強烈的對比,在這種高度誇張變形和強烈視覺對比中體現出了畫家躁動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梵谷生前非常欣賞日本浮世繪《冨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衝浪裏》,而《星夜》中天空的渦狀星雲畫風被認為參考並融入了《神奈川衝浪裏》的元素。
解釋2:梵谷之所以把星宿畫成漩渦狀,實際是他看到的星空就是那個樣子的,他滿含淚水的眼睛看到的星空就是那個樣子。畫作表現的星空實際是透過淚水而成的影像。
解釋3:在現代的一項科學研究中,科學人員發現梵谷的後期作品,包括《星夜》在內,包含有一種物理上稱為“湍流”的神韻,並推測此神韻來源於梵谷由於長期處於癲狂狀態中而得到超於常人的感悟能力和繪畫表述能力。而在2004年3月4日,美國宇航局和歐洲航天局公布了一張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太空照片,並稱“這幅太空攝影作品與梵谷的名作《星夜》有‘異常相似’之處。”如,哈勃太空望遠鏡所拍照片為一顆名為“麒麟座V838”的恆星周圍的景象。該恆星位於麒麟座方向,距離地球2萬光年。

作品鑑賞

在西歐傳統繪畫的遠近法中,畫家常常從觀眾席來觀察舞台,觀察風景與人物。但是對梵谷來說,在他病情尚未發作之前,已感到被另外一個世界監視著。他察覺到受苦惱、受煩悶的,不只是他本身或者如向日葵那樣的對象,而是能夠把一切萬物都包括進去的廣大範疇.他在採用大膽的布局的同時,同時又體現出了與這個世界脫離的另一種思維!
這幅畫中呈現兩種線條風格,一是彎曲的長線,二是破碎的短線。二者互動運用,使畫面呈現出眩目的奇幻景象。這顯然已經脫離現實,純為梵谷自己的想像。在構圖上,騷動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柏樹則與橫向的山脈、天空達成視覺上的平衡。全畫的色調呈藍綠色,畫家用充滿運動感的、連續不斷的、波浪般急速流動的筆觸表現星雲和樹木;在他的筆下,星雲和樹木像一團正在熾熱燃燒的火球,正在奮發向上,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藝術成就

梵谷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這是一種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羅曼藝術家當初在表現基督教的偉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嘗試。梵谷畫的那些爆發的星星,和那個時代空間探索的密切關係,要勝過那個神秘信仰的時代的關係。然而這種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準確筆觸造成的。當我們在認識繪畫中的表現主義的時候,我們便傾向於把它和勇氣十足的筆法聯繫起來。那是奔放的,或者是像火焰般的筆觸,它來自直覺或自發的表現行動,並不受理性的思想過程或嚴謹技法的約束。梵谷繪畫的標新立異,在於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覺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可以用一種小心謹慎的筆觸來加以證明。這種筆觸,就像藝術家在絞盡腦汁,準確無誤地臨摹著他正在觀察著的眼前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看,實際確是如此,因為梵谷是一位畫其所見的藝術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親近又茫遠的風景畫,這可以從十六世紀風景畫家老勃魯蓋爾的高視點風景手法上看出來,雖然梵谷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義者的風景畫。高大的白揚樹戰慄著悠然地浮現在我們面前;山谷里的小村莊,在尖頂教堂的保護之下安然棲息;宇宙里所有的恆星和行星在“最後的審判”中鏇轉著、爆發著。這不是對人,而是對太陽系的最後審判。這件作品是在聖雷米療養院畫的,時間是1889年6月。他的神經第二次崩潰之後,就住進了這座療養院。在那兒,他的病情時好時壞,在神志清醒而充滿了情感的時候,他就不停地作畫。色彩主要是藍和紫羅蘭,同時有規律地跳動著星星發光的黃色。前景中深綠和棕色的白楊樹,意味著包圍了這個世界的茫茫之夜。
文森特·梵谷的星夜油畫已經達到了藝術成就的巔峰。儘管梵谷的一生中只賣出一幅油畫,但他作品的影響是無可估量的。星夜是當代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它也是被複製最多,印刷最多的油畫。從堂麥克林的歌的”星光,星光燦爛的夜晚“(根據星夜油畫改編的),到無止境的商品都在誇耀它-星夜這幅不可思議的油畫。
有人會問這幅油畫裡有什麼特徵使它深受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它的確有一些特點激起觀賞此畫人的興趣,而每個特點感動每個不同的人。下面將會詳細述這些特徵:
1.碧藍的天空充滿了鏇渦的雲,閃耀的星星和明亮的月亮。這些特徵雖然是誇張的,但它使我們產生聯想,也使每個人感覺舒適和放鬆。星夜吸引我們的視線,跟隨畫裡那捲曲鏇轉的星雲和那一團團誇大了的星星,畫裡面的迴旋的曲線和鏇轉的動律帶給我們靈魂深處的震撼。
2.星光下沸騰的小山邊上靜臥著一個小村落。結構上帶給我們一種與騷動相制衡的寧靜。也許那冷暗的色彩和火焰式的視覺觸發我們童年時對夜晚,天空和星星的幻想。村莊的中央有一座帶有高高尖塔的教堂,它統治著這些小房屋。這尖塔帶給小村落一種安穩,創作上融合了尺寸和隔離的協調。
3.畫的左邊有大塊暗色結構,它表現了尺寸大小與孤立的完美一致。與畫裡的其它物體的尺寸相比,該結構是宏偉的。用鏇渦式的曲線描述洶湧、動盪的天空,帶給此畫一種深刻的意境。該結構向我們解釋了此畫受人喜愛的理由。從山脈到樹叢,讓我們對形狀的分析有了廣闊和完整的認識。
梵谷年輕時因同情窮人(1876-1880)想獻身於基督教。許多人認為此畫裡的十一顆星是受宗教信仰的影響。在聖經起源第37章第9段有下面這段話:"他還做了另一個夢,把它告訴他的兄弟,看哪,我有更多的夢想,看哪,太陽,月亮和十一顆星在向我們敬禮。"

作品評價

《星月夜》:一個個呈鏇渦流動的星辰,敏感而不穩定。幾近騷動的線條,刺目的換色或耀眼的紅色在激情的指揮下恣意舞動,就連生長於大地的扁柏也在盡力掙脫地心引力,直刺向急流涌動的藍天,這簡直是一篇激情的汪洋。梵谷的激情遠比高更來地激烈與外向,在梵谷的繪畫中,所有的色彩與形象都必須服從他不羈的激情表達。——房龍《西方美術簡史》
這幅油畫是他所畫的為數不多的,不靠直接觀察對象,而用虛構的形與色,憑想像創造某種氣氛的作品中的一幅。他的《星夜》這幅畫,畫著一些入睡的小屋,絲柏從下面伸向深藍色的天空;一些黃色的星與閃光的橘黃色的月亮形成鏇渦,天空變得活躍起來。這是體現內心的、最緊張的幻想,是發泄無法抑制的強烈感情的創造性嘗試,而不是對周圍大自然平心靜氣研究的結果。(《後印象派繪畫史》美,約翰·雷華德著)
星光燦爛的夜空也許是文森特·梵谷最有名的畫作。獨特的風格讓人一眼就可以認出是梵·高的作品,這幅作品是虛構的。DonMclean曾獻給文森特一首著名的同名歌曲"Vincent"又名"StarryNight"。
即使梵谷嘗試了裝飾性作品的創作,也只有極少數評論家認可他這些作品並願意支持他在這方面的嘗試。其中的部分原因無疑是梵谷沒能舉辦他所希望的個人畫展,只有這樣的畫展才可能擺出自己的大批作品。古斯塔夫·卡恩倒是對梵谷在1888年獨立沙龍上參展的三幅作品做過評論,他說"凡·高先生的畫筆揮灑得很有力",這樣的評價實際上成了批評。有些評論的作者差不多把這種筆法乾脆稱為裝飾性筆法。1889年,費利克斯·費內翁曾經提到,在這幅作品裡,這種"無立體感的筆觸構成了粗糙的草蓆似的圖案",同時那漩渦關的色彩像是直接從顏料管里擠出來的。喬治·勒孔特在文章中讚揚道:"熱烈的厚塗……各種顏色很自然地營造出了令人感到震撼的效果。"古斯塔夫·熱弗魯瓦將梵谷描繪為一個"畫風景畫時簡直就像在雕塑風景畫"的畫家。這些評論或許促使人們注意到了梵谷作品的表現圖案和裝飾性,而其筆法則可能被認為是一種將前景和背景統一在一視覺區裡的手段。可是這些評論都只有三言兩語,而幾乎沒有對梵谷的作品做更廣泛或者更深入討論。假如從一幅幅單張作品的角度上看,剛勁有力、別具一格的筆觸便意味著傳統意義上氣質或者獨特的個風格,而不是裝飾性圖案。而凡·高的身體健康狀況一旦廣為人知,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認為他的筆觸證明了他的病態氣質和性情的不穩定。
“視域轉化成濃厚的、有力的顏料漿,沿著他的畫筆的猛戳動作畫出的線路展開了它的脈絡。天空中央的星星的捲曲浪潮也許是無意中受了葛飾北齋的《大浪》的影響——但它的奔騰的壓力,在東方美術中卻沒有相等的例子。月亮從月蝕中走出來,星星閃耀、洶湧,柏樹隨著它們搖動,把天空的韻律轉化成自己的火焰狀側影的黑色扭曲。它們把天的激流傳給了他,完成了貫穿整個自然的活力的圈子。”

作者簡介

梵谷梵谷

梵谷(VincentvanGogh,1853—1890),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
生於荷蘭鄉村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他早年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他充滿幻想、走極端,在生活中屢遭挫折和失敗,最後他投身於繪畫,決心“在繪畫中與自己苦鬥”。他早期畫風寫實,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1886年,他來到巴黎,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並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的作品。視野的擴展使其畫風巨變,他的畫,開始由早期的沉悶、昏暗,而變得簡潔、明亮和色彩強烈。而當他1888年來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的時候,則已經擺脫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響,走到了與之背道而馳的境地。在阿爾,梵谷想要組織一個畫家社團。1888年,高更應邀前往。但由於二人性格的衝突和觀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敗。此後,梵谷的癲癇病時常發作,但神志清醒時他仍然堅持作畫。1890年7月,他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