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神秘的著作。
據說,它是由伏羲氏與周文王(姬昌)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並加以總結概括而來,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易經》編碼的陰陽學說及其極變規律、先後天八卦思想對道家影響深遠,是道家學說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為“三玄之一”。
它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思想的重要來源,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
《易經》陰陽學說是中醫陰陽學說的基礎。《神農本草經》運用八卦取象的觀念,明確了中醫用藥原則。張仲景《傷寒論》把陰陽學說和太極含三為一發展為六經學說,創立了六經辨證的原則,奠定了臨床醫學的基礎。
《易經》對軍事理論有直接影響。孫臏、吳起、諸葛亮等,都根據《易經》原理排兵布陣。戚繼光抗倭,在創立陣法時也是參考《易經》原理。
在武術上,八卦掌、太極拳等,都來自《易經》理論。
在建築學方面,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築設定等都要以《易經》理論為指導,四合院就是陰陽平衡、和諧觀念建築的典型。
不僅在東方,西方學術界對《易經》也頗為著迷。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就由《易經》一陰一陽的啟示,領悟了二元對數(陰為零,陽為一),進而奠下了計算機運作的原理。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則由《易經》體認了共時性原理,亦即許多現象再同一時段發生,彼此之間可能有神秘的聯繫,而這正是占卜的主要依據。
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形成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碼,其中首尾相應,禍福相倚,甚至吉中有凶,凶中帶吉;在你才陷入懊悔情緒時,隨即出現生機;在你正想額首稱慶時,危險卻已悄悄逼近。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習慣了《易經》的許多啟示,如“否極泰來”,如“革故鼎新”。如今,我們何不增強理性能力,直接學習《易經》的義理呢?
要使中國歷史文化不專屬於少數學人的知識,古書今譯是最為切要的。本書擇取古本、兼采眾本,精校精審,薈萃眾家之長,採用文、白對照的形式,編成這本《易經白話全譯》。
《易經》的六十四卦詳解,是全書主體。按經上、經下分為兩章,每卦獨成一節,各節皆有原文、譯文、解讀,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或可先窺其門戶,後登其堂奧,由淺入深,從而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