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編織象牙席

明編織象牙席

明編織象牙席現藏故宮博物院,是僅存的三件象牙席之一。此席紋理細密均勻,席面平整光滑,柔軟舒適,收卷自如,至今仍潔白柔潤。在中國象牙工藝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名稱】明編織象牙席
【類別】象牙雕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屬】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長:216cm,寬:139cm。
席背整包棗紅色綾緞,邊沿包黑色緞邊。席面通體編織成人字形紋,由薄如竹篦、寬僅0.2cm的扁平象牙條編織而成。席面雖微有磨損,大體仍完整。
此席紋理細密均勻,席面平整光滑,柔軟舒適,收卷自如。其牙絲細薄無比,至今仍潔白柔潤。象牙席夏天鋪墊時較草蓆、竹蓆更為涼爽宜人。
編織象牙席是明清時期廣州的傳統工藝。據說漢代已有此技,《魏書·列傳第三十·韓務》載:“務獻七寶床、象牙席。”明代祝京兆在《野記》中記載:“凡象牙齒之中悉是逐條縱攢於內,用法煮軟,牙逐條抽出之,柔韌如線,以織為席。”清代製作的象牙席品質尤佳,清中期曾作為重要貢品。當時廣州的象牙藝師們利用象牙細緻的紋理與韌性,將用藥水浸泡過的象牙劈成均勻的薄片,再磨製出潔白的光澤,然後編織成各種紋飾。
象牙席用料多,編織工序艱巨,勞民傷財。清雍正帝崇尚勤儉,傳旨禁制:“庚午, 諭大臣學士等,朕於一切器具,但取樸素適用,不尚華麗工巧,屢降諭旨甚明。從前廣東曾進象牙席,朕甚不取,以為不過偶然之進獻,未降諭旨切戒,今則獻者日多,大非朕意。夫以象牙編織為器,或如團扇之類,其體尚小,今制為坐席,則取材甚多,倍費人工,開奢侈之端矣。著傳諭廣東督撫,若廣東工匠為此,則禁其勿得再制。若從海洋而來,從此屏棄勿買,則再造之風自然止息矣。”禁廣東象牙席,禁民間購用。
據造辦處活計檔記載,宮中牙席共有5張,至今只剩3張。由於編織象牙席傳世者稀少,而傳統象牙劈絲技術又已失傳,故這件象牙席在中國象牙工藝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