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背景:
明末清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劇烈動盪的時期。當時,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封建社會的危機日益加深,資本主義萌芽在某些地區出現並得到緩慢發展,自然科學也有了一定發展,在此形勢下,湧現了一批進步思想家。士大夫面對危機,尋求改革方案; 提倡以史為鑑,提倡研究與結合現實,形成經世致用的思想.其中最突出的是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他們有著早年參加抗清鬥爭、後來隱居著書立說的類似經歷。
經世致用的主要思想
何謂“經世致用”——中國宋代後逐漸形成的一種提倡研究當前社會政治、經濟等實際問題,要求經書研究與當時社會的迫切問題聯繫起來,並從中提出解決重大問題方案的治學方法。又稱經世致用之學。
其特點是以史為鑑,學術研究和現實結合,解釋古代典籍為手段,從中發揮自己的社會政治見解,並用於社會改革。
進步思想主張
政治上
反對君主專制獨裁,提倡“人民為主”。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專制,強調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標準應當是看廣大百姓快樂與否。顧炎武也激烈反對君主專制,主張限制君權,提出亡國與亡天下的區別,認為,保衛一家一姓的國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衛天下是所有人的事,這段話後來被後人提煉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鼓勵人民關心國家大事。王夫之認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應當是從事農業的老百姓都有份。
經濟上
重視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強調經世致用。
黃宗羲駁斥輕視工商業的傳統思想,指出工商業和農業一樣,都是“民生之本”,應該受到保護。顧炎武、王夫之主張文人多研究一些有關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反對空談。
思想上
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黃宗羲批判舊儒學的“君為臣綱”的思想,繼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新思想命題。顧炎武批判道學脫離實際的學風,主張發揮孔子的“博學於文,行已有恥”的積極思想,提倡走出門戶,到實踐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學先前宣揚的“天命論”和“生知論”,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義體系。
影響
生活在明清之際的三大思想家,他們繼承了晚明進步的思想傳統,反對民族壓迫和封建專制主義,重視手工業、商業,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這些主張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思考:為何中國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沒有形成像西歐啟蒙運動波瀾壯闊的景象? 明清之際的資本主義萌芽較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產生、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物質基礎。中國傳統文化的束縛和影響。高度強化的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壓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體系。
(三)鞏固小結:明清兩朝,中國封建社會已經進入後期。那時,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產生並且在封建專制層層重壓下,不斷緩慢地發展。舊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會因素產生,如同世界各國的規律一樣,首先在思想界裡被敏感地反映出來。於是,在明清時期思想界裡一批反對傳統儒家思想,反對封建專制主義腐朽統治的思想家,便成為這一時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們批判繼承了傳統的儒學體系,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
各自的思想
黃宗羲
字太沖,號南雷,浙江餘姚人。著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夷待訪錄》等,開一派學案體。他的哲學思想在自然觀方面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在認識論方面則主要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他反對君主專制制度,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本思想,主張“工商皆本”,提倡發展教育,帶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
顧炎武
字寧人,號亭林,江蘇崑山人。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他的哲學思想有唯物主義的色彩;在政治思想方面,激烈地反對君主專制,主張限制君權,擴大地方權力;在治學方面,他提倡經世致用,反對空言。
王夫之
字而農,世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著有《張子正蒙注》《周易外傳》《思問錄》《讀通鑑論》《宋論》等,後人集為《船山遺書》。王夫之是我國十七世紀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宇宙是由物質性的氣體構成的,物質世界外不存在另外的精神世界;他強調人的認識必須符合客觀對象,但客觀對象不依賴主觀認識而存在,提出“行先知後”唯物主義知行說;他還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還認為歷史發展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總是向前的;他批評了宋明理學家“去人慾,存天理”的道德觀,主張滿足人生的物質要求,發展自耕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