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音系
聲母
有19個聲母(含零聲母)。與國語相比,沒有r。n/l為自由變體。國語中的z/c/s和zh/ch/sh在明光話中合流,即明光話沒有翹舌音,但老派口音尚存一些殘跡。
韻母
共40個。見右圖。與國語相比,明光城區方言有9個入聲韻。
山攝合口一、二等字在新派方言中合流,如”關“=”官“,老派不同。
聲調
有五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
陰平:21(調值)高豬開抽
陽平:35 窮塘寒麻
上聲:213 古醜好暖
去聲:53近父邊病帽
入聲:5竹禿黑尺麥食
說明:入聲的喉塞尾不明顯,但入聲字較短促。
區別
與招信(市區)方言相比,司巷鎮的特點是:
1、古入聲派入去聲,有4個聲調。這點與鳳陽方言一致,以此可將其劃入中原官話信蚌片東區。
2、有國語的zh/ch/sh聲母。
3、比招信話和國語多了一個v母(聞、危、挖)。
4、合口和撮口韻母的深臻攝字後鼻音明顯,而開口和齊齒的韻母音值不定,介於n和ng之間。
5、除了入聲外,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調值與招信話完全一致。
招滁區別
1、滁城話只有l聲母(城南區分n和l),招信話的n/l為自由變體。
2、滁城話有v母,招信沒有,但司巷有。
3、滁城話有13個入聲韻,比招信多4個,喉塞尾較為明顯。
4、滁城話區分搬/班、關/官,老派招信話也區分,新派合流。
5、見系二等字的文白異讀不同。滁城話是文讀為細音(與國語相同),白讀為洪音(本土方言)。如鞋、解、蟹的讀法。招信話除了文細白洪的讀法外,尚存一些文洪白細的讀法,如”喊“字,文讀為”喊“,白讀為”顯“。
形成歷史
明光地處江淮之間,古屬九州中的揚州。春秋戰國為吳楚分疆之所,先屬吳後屬楚。故而,明光的早期方言可能是吳楚之音。
秦漢魏晉以來,與中原交流逐漸密切。西晉以後,中原王朝南遷,明光接受了不少北方移民。如南朝時明光境內僑置有陽城、沛縣等北方縣份,用以安置這些地方的流民,方言也必然受到影響。
唐宋以來,北方居民又不斷南遷,方言也隨之改變。南宋時期,明光為招信縣地,隸屬淮南東路盱眙軍,為南宋前線陣地,是北方流民較為集中的區域。
明代初年,明光之地隸屬風陽府泗州盱眙縣,有一些來自蘇浙的移民。
太平天國和捻軍之亂造成本地人口損失嚴重。
津浦鐵路通車後,明光有來自沿淮地區的客民,主要來自鳳陽、泗洪、泗縣、壽縣、五河、高郵等地,主要是墾荒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也有揚州、鎮江來的商人。
現明光境記憶體在不少方言島,大多位於津浦鐵路沿線,方言類似於鳳陽話。而與盱眙毗鄰的東部鄉鎮則受影響較小。
明光方言還不斷受到國語的侵蝕,新一代許多年輕人已經不會說正宗的明光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