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鬥彩葵花紋小杯

明代成化鬥彩葵花紋小杯

成化鬥彩葵花紋小杯,見珠山御窯場出土殘器一件,完整件私人收藏。

明代成化鬥彩葵花紋小杯
【名稱】:鬥彩葵花紋小杯
【類別】:瓷器,鬥彩。
【年代】:明代憲宗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
【文物原屬】:宮廷
【文物現狀】: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私人。
介紹:

成化鬥彩葵花紋杯成化鬥彩葵花紋杯
口徑:5,5厘米。高:5,0厘米。底徑:2,7厘米。
杯深式,直口微敞,深腹,腹部呈弧線斜收,窄圈足。
內里素紋,外口沿釉下青花勾勒非常弦紋兩道。
圈足外壁釉下青花弦紋兩道。兩組弦紋皆是第一道弦紋略微深重。
成化鬥彩,所見器皿,多是口沿釉下青花弦紋兩道,做為呼應,杯底多弦紋一道;或如鬥彩嬰戲圖杯,口沿一道弦紋,底部兩道弦紋;或口沿底足各一道弦紋;鬥彩如此杯者,口沿底部各兩道弦紋,為僅見品。
外壁居中釉下青花勾勒葵花四朵,各繪葵葉一周環繞。線條纖細,筆意嫻熟。
葵花填彩,分兩組對稱,一組釉下青花為花瓣,凝膩紅彩為花蕊。一組凝膩紅彩為花瓣,淺黃之彩為花心。
綠葉填水之綠彩。
所繪葵花,取葵花向陽之意。
過去關於瓷器紋飾記載,只記有葵樹葵葉紋,未見葵花紋。此為謬亦。
葵花過去古人曾稱謂丈菊、本番菊、西番葵、太陽花、朝陽花、轉日蓮,迎陽花。
葵花什麼時候引進中國,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
如今所知最早記載向日葵的文獻為明朝人王象晉所著《群芳譜》(1621),該書中尚無“向日葵”一名,只在“花譜三菊”中附“丈菊”,原文如下:“丈菊-名本番菊-名迎陽花,莖長丈余,稈堅粗如竹,葉類麻,多直生,雖有分枝,只生一花大如盤盂,單瓣色黃心皆作窠如蜂房狀,至秋漸紫黑而堅,取其子中之甚易生,花有毒能墮胎”。
從以上文字看,葵花在明代是當作觀賞花卉。
唐代我們有銅鏡葵花鏡傳世,從宋代開始,直到民國,歷朝歷代瓷器窯口所出葵花口盤傳世者很多,元代龍泉窯見葵花貼塑小盤,盤芯為葵花貼塑。明代亦見葵花紋大盤,碗等。而小杯所繪圖案,與葵花口盤和龍泉窯貼塑,明代葵花紋大盤和碗如出一轍,而小杯所繪圖案,與葵花口盤如出一轍,且中間為格線狀,不是花蕊,而在繪畫史上,只有把葵花芯畫成格線狀,與菊花絲毫不搭界,形不似神不似,所以,只有一個解釋,小杯所繪為葵花,而不是菊花。
景德鎮珠山御窯出土了一件這樣的小杯,景德鎮古代陶瓷研究所也稱此小杯為菊紋杯,《中國古代瓷器鑑賞辭典》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兩書都沒有菊紋的稱謂,不知這種稱謂源於何處,對於這種指鹿為馬的錯誤,請與糾正。 另外,所有關於瓷器紋飾的記載和工具書,忽略了葵花紋這一事實存在。
此杯釉色滋潤,肥厚泛青,胎體細潤晶瑩,如脂似玉。
胎體在光線透視下,呈肉紅色。
圈足內青花雙欄內書成化御窯特有巧拙之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青花雙方框,呈雲朦狀。
底圈足細窄無釉處,為成化彩特有之"糊米底",見釉泡如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