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花瓷器[明代藝術品]

明代青花瓷器[明代藝術品]
明代青花瓷器[明代藝術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明代青花瓷器是指明代各個時期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青花瓷中影響深遠。不同年代的青花瓷器具有不同的特點,但青花鈷料都能很好地適應中國繪畫的各種題材。 明青花瓷器的繪畫用傳統的毛筆,以各種線條和點染、渲染來完成畫圖。

基本信息

洪武時期

明代青花瓷器[明代藝術品] 明代青花瓷器[明代藝術品]

簡介

明代青花瓷器是當時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

洪武時期 既有元代風格,又開拓新樣,呈現出過渡時期的獨特風格。玉壺春瓶及執壺由元代的瘦長器體而演變為粗碩豐圓,大尊、雙耳瓶、墩碗、軍持、盞托及折沿、菱花口大盤類,均古樸莊重,也有更加清秀圓潤的盤、碗。其裝飾工藝,器內陽文印花,外壁以青花裝飾,是為元代樞府窯及元青花技藝的繼續。南京明故宮御帶河和北京的元、明宮殿遺址,於1964年、1984年出土了大批殘瓷,表明此時有青花雲龍盤,外壁青花,里壁模印雲龍紋飾,盤心畫有長腳形如意雲紋 3朵。其後的永樂、宣德乃至正德、嘉靖時均沿用這一裝飾,但洪武時如意形雲的雲尾較長,顯得飄灑流暢。

圖樣

這時的青花瓷圖案多扁橢圓形菊花紋樣,其葫蘆形葉紋不像元代層多而規矩,風格較柔渾豪放,最常見的為松竹梅、竹石芭蕉和纏枝花紋,也有牡丹、蓮花、菊花、茶花及靈芝紋及如意頭形雲肩與變形蓮瓣等。其中,或空白或繪以團花。隔斷籬笆的園景極其新穎,有寬闊的蕉葉、奔放的龍紋及草書“福”、“壽”等字,筆意流暢,再襯以較為白潤肥腴的釉面,時代特點鮮明而突出。

永樂時期

簡介

胎釉精細,青色濃艷明快,造型新穎多樣,紋飾優美生動,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為明、清兩代青花的典型。永樂三年至宣德六年 (1405~1431),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回制瓷所需的青料“蘇麻漓青” (亦譯“蘇泥勃青”,是古波斯雷伊城產的青金藍鈷料,波斯語為“拉吉窪德” ),為景德鎮燒制獨具時代特色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質基礎。由於貿易和頻繁的文化交流,這一時期的瓷器造型和紋飾,也受到西亞地區的影響。

圖樣

永樂青花紋飾除傳統的龍鳳紋配以長腳如意雲紋或器里壁同元代一樣凸印龍紋外,還有園景花卉、竹石芭蕉、枝果花鳥、嬰戲、胡人歌舞、錦紋、海水江牙以及西亞的阿拉伯文和纏枝蓮紋等裝飾。其用筆或粗或細,著色有深有淺有濃有淡,使紋飾層次清晰。但因研料不細,線條的紋理中常有鈷鐵的結晶斑,濃重處則凝聚成黑色錫光,成為永樂、宣德時青花的典型色調。這時還將進口料與國產料(浙料)合用,前者濃,後者淡,以淡色繪水波,濃色繪青龍,構成色澤鮮明的對比圖案,如官窯款的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盤。單以國產料施淺彩,在淺淡暈散和濃艷的黑藍中微含紫色,為宣德後期產品的特點。宣德青花的紋飾題材比較豐富,以龍鳳紋為多,有海水龍、雲龍、穿花龍,或白地青花,或青水白龍,龍又有三、四、五爪,再輔以洶湧澎湃的海水,生動活潑。此外,還有折枝或纏枝蓮、菊、牡丹、牽牛、靈芝、荷蓮、萱草、枇杷、松竹梅、團龍、雲鳳、穿花鳳、蟠螭、夔龍銜靈芝(摩羯)、海獸等紋飾。

永樂器造型清秀典雅,宣德器相對渾厚,兩朝也有同類的造型和紋飾,如玉壺春瓶、梅瓶、綬帶耳扁腹葫蘆式瓶、花澆、執壺、折沿盆、燭台、雞心碗、杯 (大、中、小 )、高足碗、臥足碗、大盤、罐、鼎、爐等等。其花澆形式則大同小異,主要區別於鋬柄與紋飾,永樂器為龍形柄,紋飾纖細清秀,無款;宣德器為帶形把手,紋飾豪放,有款。八方燭台,宣德時器體均較永樂時的厚重。永樂青花器的新造型有扁腹綬帶耳葫蘆瓶、蒜頭口綬帶扁壺、雙系小口罐、四系扁罐、軸頭罐、漏斗、執壺、三系竹節柄壺、葵花式洗、大鼎爐等。永樂青花器的釉面潔白光潤;宣德青花器的釉面青白或呈現桔皺紋,富有時代特色。

明代青花瓷器[明代藝術品] 明代青花瓷器[明代藝術品]

這時期青花瓷的造型和紋飾受西亞地區文化影響的也有多種,如天球瓶、綬帶耳扁腹葫蘆瓶、蒜頭口綬帶扁壺、直口雙耳背壺、花澆、執壺、無柄壺 (藏草壺)、折沿盆、魚簍、八方燭台、無檔尊等,皆仿伊朗、敘利亞、北非、土耳其等地的陶器、銅器、金銀器、玉器的造型與紋飾。其中扁平腹大壺最為突出,又謂臥壺,為一圓形鼓腹面,中心凸起圓餅,一面砂底無釉,中心下凹有臍,頸的兩側或凸起花朵加以雙系活環裝飾,一面有長頸口管附蓋,紋飾類似永樂款壓手杯上所繪纖細纏枝花紋和錦紋,系仿西亞銅質扁壺製作。故宮博物院藏有 4件。

宣德時期

簡介

宣德青花瓷較多新樣,如石榴式尊、獸耳四方折角八棱瓶、貫耳瓶、盒、匜、豆、盂、爵、花盆、文具、筆管、龍柄鳳首流壺、天球、梅瓶、龍缸、罐、出戟蓋罐、爐、缽、花瓶、厚胎大碗與骰盔等。此時所制的大盤比永樂時多。有一種86厘米之特大盤,繪以九龍海水,為其中之最。景德鎮御器廠遺址也曾出土了各式瓶、盆、缸、盤,大器很多,彌補了傳世品之缺。中型器以收口、折沿與菱花口為常見,在今故宮博物院所藏的 750件宣德青花器中就占50%以上,只有2件書款。

圖樣

宣德青花罐樣式多種,有高、扁、魚簍式及蟋蟀罐、鳥食罐等多種樣式,其最新穎的有出戟法輪式蓋罐,器身突出八個長方平面扳手,形如法輪,扳手上畫青花折枝花,罐身分層飾以八寶、藍查文及蓮瓣。罐蓋的造型與西藏稱作“曼陀羅”的供器相似,蓋頂面與器身書藍查文以代表佛,裡面及罐內底均書“大德吉祥場”,為佛教作道場所用的法器。

永樂青花瓷的金彩飾和雪花標誌的款識為新創。宣德青花除繼承元末明初的青花釉里紅及金彩外,又與礬紅彩結合繪製出青水紅龍、海獸,色彩鮮艷,質感凝膩,並進一步製作出五彩與鬥彩。

寫款

永樂青花瓷中寫款少,僅有壓手杯署款識於器里中心,並以圖案花紋圍繞。其形制有三種:器中心篆書“永樂年制”,外繪鴛鴦環繞;或繪雙獅滾球,年款則寫於球心;青花單線圈內繪團花,花心書寫四字款。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存壓手杯 4件,器形紋飾相同,內有款識為三花一鴛鴦者,系所藏 120件永樂青花器中的佼佼者。還有採用青花或金彩圖記為款者,僅見 4字篆書,為景德鎮明代御器廠制瓷署皇帝年號官款之始。

宣德青花瓷則寫款多,有所謂“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說,多為6字、少有4字與篆書。有的款識寫於蓋里與器內底或器里中心,有的書於器物外口邊或器里口,均6 字橫書,肩部的為4字或6字橫款。寫於器底面的最多見,6字為“大明宣德年制”,4字為“宣德年造”。

正統天順

簡介

很少見有官窯款的器物,因為正統年間燒制青花瓷器是犯條律的。但景德鎮御器廠制瓷並未完全停止,只是不見書寫正規的官窯款。

1986年在香港出現青花纏枝牡丹獸耳尊(殘修),器底露胎墨書“明正統二年(1437)正月吉日,弟子程進供奉”字樣。其書法為明人風格,造型渾厚,青色濃艷,牡丹紋飾層次清楚,其造型、繪畫及青花色澤均不失宣德風貌。日常習見與其類似的瓶、罐,多繪孔雀牡丹、仙人乘鶴、龍、鳳、麒麟、高士清閒、琴棋書畫、訪友、老子講道、蓮池鴛鴦等圖案,以雲氣繚繞的仙山樓閣畫面較為突出。

1973年在江西省新建縣明正統二年寧王朱權長子朱盤烒的墓葬中發現 5件青花蓋罐,均以纏枝蓮為主題裝飾,全器連蓋繪輪紋五層,有的襯覆蓮及八寶,青色濃艷,與宣德青花瓷的風貌一致。

另有兩件相同的青花筆架,均為五峰山形。一件通身用重色青花繪山巒雲氣、樓閣人物聯景,即日本陶瓷界稱之為“雲堂手” 的; 另一件正面用國料青花書寫“正統捌年”款,背面繪以類似筍皮紋的裝飾,以顯示山巒層疊,青泛黑褐之色,筆意粗重,雖為民窯造器,卻是正統時青花瓷的代表傑作。

景泰時的青花瓷迄今未見紀年款器物。江西景德鎮景泰四年和七年墓中曾出土一批民窯青花器,有三足筒爐、戟耳瓶等,畫意簡略,特徵類似前朝。

圖樣

天順時青花瓷,據《江西大志》有“元年委中官燒造”的記載。目前雖未見官窯年款器,卻有書“天順年”款的青花瓷,瓷質細膩,胎體較薄,紋飾圓潤而柔,頗似後來成化時的青花風格。迄今發現的 2件署“天順”紀年款的青花瓷,均為通體連書波斯文古蘭經語的三足筒爐,一件由香港收藏家楊永德先生捐贈故宮博物院,器口徑為16厘米,造型優美,口沿飾回紋邊飾,器身環寫3 行波斯文,器內底書“天順年”3 字。與其基本相同的另一件現藏山西省文物商店,爐身里壁與內底心分別書有“天順七年大同馬”和“天順七年大同馬氏書”雙重款。此器既有宣德以來的豪放風格,也有成化時期的矜持姿態,尤其是所書“天”字,酷似成化名器“天”字罐的書法,為天順青花瓷的明顯特徵。

成化時期

簡介

燒制數量大,且將進口料與國產“平等青”料共用。“平等青”又稱“陂唐青”,產地在江西省樂平縣境內,它後來居上,逐漸取代了“蘇泥勃青”,特點是呈色穩定,發色藍中泛青灰或正藍,含鐵量小,故不出現黑斑,呈色沉而不浮,以溫潤淡雅見長。其紋飾,畫意疏朗,繪工精緻,用筆纖細而柔渾,明晰透徹,襯以潔白細膩瑩潤的釉面,使這一時期的青花器成為典雅的藝術品。

1973年與1987年,景德鎮御器廠遺址先後出土大量成化官窯殘碎瓷器,以青花瓷數量最多。其中,有仿宣德時的松竹梅、雙獅戲球、麒麟、海水異獸等紋飾的盤、碗及靈芝紋或飛龍的罐等,器形大小不同。成化時期的小型器皿以盤、碗、杯、碟、高足杯為最,胎薄體輕,造型秀麗,紋飾多採用雙線勾勒填色,極為工細利落。所繪花鳥、並蒂蓮、秋葵、九秋、蓮池鴛鴦、水藻、螭龍、摩羯、雲氣樓閣、高人逸士等,生動飄逸,佛教的十字寶杵、梵文經語書體流暢。其修胎薄如卵殼的三秋花蝶杯,器里可映見外壁紋飾,實為一代之奇。

圖樣

成化時青花瓷工藝襲宣德之制,亦有標新,更多的青花紅彩、青花釉里紅及黃、綠釉青花、青花填綠配以鮮艷的五彩和鬥彩,更是爭奇鬥豔。款識書寫“大明成化年制”或“天”字,楷書體筆鋒蒼勁有力,獨具風格。

弘治時期

此期御器廠時而間斷停燒,故弘治官窯青花瓷遺物量少,以盤、碗為多,瓶、尊、罐類少見。從器形、紋飾到色彩,都是繼承成化時的風格。以“平等青”色料為主,一般色澤更趨淺淡,亦有色顯濃深,釉色青亮中閃灰或泛白。紋飾線條尤為纖弱,以雲龍、蓮塘游龍較多,還有月影梅花、三友、魚藻、海馬、海螺、八怪、獅子牡丹、鶴鹿、高士訪友。詩句書法亦用作裝飾。習見“大明弘治年制” 6 字楷款。

正德時期

器形、色調、釉色、紋飾均有與成化、弘治青花瓷相同之處。新採用瑞州“石子青” 料燒制,大部分呈色淺淡灰藍,雖不濃重,但穩定勻淨,並有發黑灰色的一類,有的或帶鐵鏽斑。晚期新用雲南產“回青”料,發色類似後來嘉靖時的鮮艷濃重泛深色調。正德後期開始燒造大器,花觚、葫蘆瓶、燭台、爐、罐、繡墩等漸多,文具類器的筆山、盆、洗、奓斗、奩盒、插屏、花插,亦很新穎。燒造工藝日趨粗糙,胎體逐漸增厚,釉泛青灰。紋飾以穿花龍、翼龍、螭龍、雙勾石榴、嬰戲、人物故事和阿拉伯文古蘭經語作主題的為多。款識楷書“大明正德年制”4或6字,或以八思巴文、阿拉伯文寫款,是本朝的特殊風格。

嘉靖隆慶

燒制數量最多,以“回青”料為主,基調以色澤濃艷泛紫為共同特徵。

嘉靖青花

嘉靖青花尚濃,以藍中泛紫為主,這是回青中加有石青的緣故。亦有著意摹製成化青花淺淡潤澤之色,有類正德時灰暗黑藍色澤者。除以色澤取勝外,造型、品種更加多樣,多為文具、餐具盤碗。陳設品的大件器增多,如花盆、大罐、魚缸、口徑80厘米的大盤,還有宗教供器如佛、道教的葫蘆瓶、蒜頭瓶等。器形多為方形或六、八方形。造器工藝粗獷,體重碩大,成器較難,因而有欠規整。圖案紋飾承自前朝傳統題材,並貫以道教色彩,有八卦、雲鶴、八仙慶壽、老子講道、桃鶴、“壽”字、“福”、“壽”字攀枝組花為樹和吉語文字“福壽康寧”、“國泰民安”等。款識多書“大明嘉靖年制”或“大明嘉靖年造” 6字楷書。

隆慶時的青花瓷

隆慶時的青花瓷,色澤鮮艷,製作精細,可居三朝之首。傳世品有瓶、壺、缸、罐、爐、盒、洗、盤、碗。器形除圓形外多為菱形、梅花花瓣形、方勝、長方、六方、多方、銀錠式,且有鏤空工藝裝飾手法。器體厚重,但很精緻。紋飾以雲龍、龍鳳、兔紋、仕女、嬰戲為多,人物形象摹擬元人筆意,額寬、身長為其特點。款識一改以往的“制”字,幾乎全部書“造”字,如“大明隆慶年造”。

萬曆時期

簡介

萬曆早期青花瓷風格與嘉靖時一致,如不以款識來區分,就難以辨別。後因採用浙江所產青料,即“浙料”,故青花色澤不及前時那樣濃艷,而是藍中微泛灰色。淡描的淺淡之色與以前的濃者對比顯得清新。

圖樣

萬曆時仍尚大器,造型亦多。景德鎮御器廠繼燒成器難度大的大器,如花缸、繡墩、梅瓶、花觚、地瓶等外,還多制文具類的筆洗、筆格、筆山及基盤、燭台、盆、盒、蟋蟀罐等。明代定陵出土青花龍紋大梅瓶高達73厘米。圖案以龍鳳紋為主,各種動物、翎毛花卉、及老子講道、張天師驅五毒等也入畫面。龍燈、龍舟、嬰戲的構圖人體比例有欠協調,往往頭大身小,繁縟而缺乏立體感。款識楷書字型工整與草率者兼而有之,習見者為“大明萬曆年制”。

天啟崇禎

簡介

官窯器物較少,多系民窯燒造。天啟青花色澤有鮮艷明快的,也有藍中泛灰程度較大的一類,工藝與明早期相比則明顯粗糙,紋飾以塗染手法繪出,有泛藍黑或灰色者,同時出現濃淡混水,層次分明,色澤蔥翠的為向清代色澤過渡的清新色調。造型有梅瓶、爐、罐、壺、缸、花觚、淨水碗、盤、碗、杯等。胎體一般多厚重,質粗松與堅緻者並存。其精細作品,胎薄體輕,輕描繪畫,細柔如宋畫白描,為歷代少有之妙筆,如書“大明天啟元年孟夏月造”畫八仙人物的龍鈕鍾和官窯款繪松竹紋小杯,就是晚明的精品。用浙料繪製色彩明快深沉的青花器面盆,始用皴染法,一改萬曆時的繁密風格,紋飾廣泛,既有人物故事如達摩、羅漢,又有動物如虎、牛、蘆雁、魚、蝦,也有大寫意山水,具有豪放誇張的寫意畫特點。日本陶瓷學者將此類作品稱之為“古染付”,屬於外銷商品,確有日本陶瓷風格。

崇禎時期景德鎮御器廠停廢。迄今所見多系民窯燒造,工藝較差,且多為供器類,如筒狀香爐,常繪粗率龍紋,顏色灰調暗褐,多有暈散。署崇禎七、八、九、十年紀年款的器物格調一致,其濃重色澤中夾帶黑斑,暈散嚴重的則影響紋飾及字型的清晰度,往往模糊不清。

圖樣

這時的青花瓷器具有向清代過渡的特殊風格,如署有“大明崇禎年制”款識的青花圓盒,以青花為地,留出細緻工整的白纏枝蓮花紋,器底寬削平切圈足,足際露胎較多;又如青花淡色描繪羅漢紋的香爐類,繪達摩攀道,上肩部暗刻忍冬紋,紋飾簡疏,青花色鮮亮,底部書“大明崇禎年制” 6字楷款,書寫工整。

紋飾多用粗線條,有的用淡描畫法,有的用潑墨塗染畫法。題材以寫生為主,所畫人物粗細皆有,具有明晚期粗放生動的風格;其細緻工麗的文靜人物和皴染山水,開清代青花之先聲,有列國故事、山林高士、八仙、羅漢等畫面,頗為典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