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據傳昌平鎮清真寺是明初回族偏將軍常遇春北征途中駐昌平時,在仁和鄉東道里地方建造,於萬曆44年重修,明清兩代多有修建,文革時部分建築遭到破壞,但主體建築完好,1995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進行了重修,使清真寺重現盛況。布局
建寺時用的木材為修建明十三陵用的木石料,現存的樑柱是寸木寸金的金絲楠木,就是修建明陵用的樹種。歷史上的清真寺坐西朝東,分為兩進院落,在裡面除了現有的24間大殿外,還有南北配殿各3間,均帶前廊後廈,並有迴廊與大殿通連,緊接配殿東山牆是一座垂花門。
外院建有南北講堂各3間,具有前廊後廈的南北水房子各10間,在北講堂的西房山外建有廚房3間,南講堂後面建有煤棚和存放“埋體匣子”房3間,由此可見,昌平清真寺的建築規模之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