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
北京最有代表性的、最大的樓閣式塔是良鄉昊天塔,位於房山區良鄉東北的燎石崗上,坐北朝南,為八角形五級樓閣式塔,通高44.56米。據《良鄉縣誌》記載:“多寶佛塔,隋建,在燎石崗上。五級玲瓏,高十五丈,圍十五丈,四面門,二十座階級環上。北望都城,南眺涿鹿,舉在目前。唐尉遲公敬 德重修,俗名昊天塔。”昊天塔為灰色磚塔,挺拔高聳,塔的外形,底層較大而上面逐漸縮小,收分的做法明顯,造型優美,外觀完全仿木結構形制,古樸蒼勁。它的底座很高,基座之上為兩層八角形須彌座,束腰部分浮雕內容豐富,有花卉、遼代風格的佛龕里的佛像、昂首的獅獸等,造型各異,手法細膩,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塔身共有五層。第一層的尺寸高於其它諸層。塔身正東南西北四面辟有磚砌成的拱形券門,其餘四個側面為磚砌成的方形直欞假窗。塔身每面轉角處各砌有肩扛力士以承托上層塔身。塔內為空心結構,裡面設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直到塔頂。塔剎為八角形墩台,上面雕出仰蓮瓣,就像一頂高僧的毗盧帽,典雅而別致。
名稱由來
從名字來看應該與昊天上帝有關聯。在《封神榜》中,有位龍吉公主,是昊天上帝與瑤池金母的女兒,因思念凡情,被打入凡間。
昊天帝指的應該是“太昊”伏羲,有古詩為證。伏羲之德像日出的太陽,古詩曰:“昊天日明,及爾出王”;“昊天旦旦,及爾遊行”;“蕩蕩上帝,下民之辟”。這些都是說的伏羲,伏羲作為東方的天帝,代表一下太陽也無所謂的。我也曾經猜測昊天帝也有可能是“少昊天帝”的縮寫,但是考慮到少昊的歷史紀錄太少,且沒有什麼功績紀錄,是他的可能性應該不大。所以說,我覺得軒轅劍里昊天塔應該也是和伏羲有關係的。昊天塔的作用是“吸星換月,原為天界重寶,擁有浩大無儔之力,據說能降一切妖魔邪道,必要時仙神也可以降服;但後因不明原因而下落不明,無人知曉其下落”。從這個說明中也可以看出昊天塔應該是為伏羲所有,原因是,伏羲曾經做過天界的掌權天帝,而少昊沒有。
有句話叫做“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那浮屠指的就是塔,可見,塔是一個慈悲的存在。托塔天王李靖,他的那座寶塔就是用來降魔伏妖之用,但是,都是活捉,沒有殺生。還有一座有名氣的塔,就是“雷峰”,雖然把白素貞壓得好辛苦,但是畢竟她還是活著的。所以,可以看出,塔天生就是用來封印用來著。
後續維護
在北京西南古鎮良鄉東關外,突兀而起一座小山坡,即赭紅色岩石的燎石崗。 昊天塔就矗立其上,塔高36米,挺拔高聳,古樸蒼勁,五層八角,內有階梯,為北京地區惟一的樓閣式空心磚塔。據清光緒15年《良鄉縣誌》載,該塔始建於隋,唐尉遲敬德重修。現存之塔為遼建,塔前原有寺廟,今已無存。由於良鄉地處遼境,燎石崗又扼南北交通要道,宋遼對峙,戰事頻仍,而該塔可“階級環上,北望都城,南眺涿鹿,舉在目前”,尤其據縣誌記載,燎石崗上曾有五座圓形古城,清末民初時尚存遺址,因此學術界普遍認為昊天塔是用作軍事瞭望目的的建築。 歷史上有不少與昊天塔相關的傳說,如《楊家府演義》里潘仁美向宋太宗介紹昊天寺賽過五台,建議去遊玩。八大王忙制止說:“昊天寺在幽州,與蕭後接壤境界。倘遼人知之,發兵劫駕,豈非自貽伊戚?”還有戲曲《孟良盜骨》里,楊繼業為宋捐軀後,屍骨被遼軍存放於昊天塔。楊六郎部將孟良、焦贊盜屍骨,焦贊誤殺孟良,孟良的火葫蘆掉落火球湧出把山坡燒成紅色。1998年昊天塔周圍建成公園開放,塔前修建了孟良、焦贊墓和盜骨洞。
筆者曾認真查閱了清光緒十五年的《良鄉縣誌》,見到有關燎石崗的記載(卷一·地輿志·古蹟):“在(良鄉)縣東北里許,南北孔道,輪騎必出其下(按《金史》作‘燎崗’)。石皆赤色如煤,故名。平原廣陸,忍涌堆阜,石勢散落,如雷驅霞駁,蓋體乾以獨立標騰也。上有多寶佛塔,亦名塔崗。”後在《長安客話》中,也看到有關資料,並說在燎石崗上有神祠。金海陵王完顏亮曾經過此地,持杯珓禱說:“使吾有天命,當得吉卜。”投之吉;又禱說:“果如所卜,他日當有報,否則毀爾祠宇。”投之又吉。等他繼位後,就封燎石崗神為靈應王。
《良鄉縣誌》中,清晰地記載了此塔的情況:“多寶佛塔,隋建,在燎石崗上,五級玲瓏,高十五丈,圍十五丈,四面門,二十座階級環上,北望都城,南眺涿鹿,舉在目前。唐尉遲公敬德重修。”據此,良鄉塔始建於隋,唐曾重修,現存塔是遼代修建的,歷經一千多年的古塔,在飽經荒涼與寂寞,承接風霜與歷練後,依然堅強挺拔,巍然屹立。
1984年和1997年,北京市文物局先後投資1620萬元,對良鄉塔及周圍環境進行修繕和整治,重新粉刷了古塔,塔身加上了彩燈、地燈,建造了昊天湖和望良亭、湧泉亭、鳴鐘亭、望良西亭,修建了幽靜別致的楓樹林、情侶林,開闢了林間小路,重新恢復了盜骨洞、孟良焦贊墓、鐵佛堂。整修一新的古塔,顯得更加古樸典雅,精巧優美。八角形五級樓閣式,完全是仿木結構;淡灰色塔身,柔和內斂;塔基高且寬大,周長48米,為八角形仰蓮座式,磚砌須彌座,從下到上,逐層縮小,收分明顯;束腰部分雕刻著佛像、花卉等圖案,上下兩層,每面8個,線條清晰流暢,豐富生動,手法細膩,對研究遼代繪畫雕刻藝術具有很高的價值;五層塔身各自形成一個獨立單元,每層東西南北有券門,餘四個側面為方形直欞窗;在一尺高的塔檐下與每層相交處採用了磚雕的斗拱,比例和諧,刻工精細;塔內為空心,有梯階可出入,並有樓梯旋轉而上直到塔頂。
據說,登頂南可眺涿縣姑嫂雙塔,北可望京城,塔的四面原有佛龕,惜已壞;塔剎為八角形墩台,雕有仰蓮花瓣,瓣內托有寶珠飾物,恰似一頂皇冠,使寶塔挺拔秀麗又莊重大方。在塔的西邊,原有蘋果窖,窖房後有接引鐵佛一尊。鐵佛2米多高,內有銅芯,當地村民都說那是三國西鄉侯張飛的像,今塑像無存,像何時立、何時廢,無從考證。原在塔門左右兩側各有兩具鐵人,身高2米左右,宋將裝束,各有一隻手指向南方,鐵人護心鏡位置有刻字具體內容已不可考,鐵人現已無存,據悉是在58年大煉鋼鐵時被毀。1979年,良鄉塔被公布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