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圓通寺

昆明市圓通寺

圓通寺位於昆明市東北隅,前臨圓通銜,後接圓通山,寺由圓通勝境坊、八角亭、圓通寶殿、銅佛殿、水榭曲廊等建築組成。是昆明市最早的佛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唐朝中葉,南詔王異牟尋時代(8世紀中葉)創建,初名補陀羅寺。1983年,圓通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交給雲南省佛教界管理使用。現為雲南省佛教協會所在地。

寺廟介紹

昆明市圓通寺

圓通寺是昆明市最早的佛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唐朝中葉,南詔王異牟尋時代(8世紀中葉)創建,初名補陀羅寺。

元朝大德五年(1301年),雲南行中書省左丞阿昔思倡建圓通寺,元朝皇帝“賜璽書嘉”,擴建工程歷時18年,直到元延祐六年(1319年)才告完成,先後由佛日、圓照任住持。元朝的圓通寺規模宏偉,香火興盛,據《景泰雲南圖經》卷一李源道《創修圓通寺碑記》記載:圓通寺“常住有田,湯沐有室,卉木篁竹,果林蔬圃,前後映帶。”

明朝時,圓通寺得到擴建,香客遊人更盛,寺後的潮音洞、咒蚊台都有歷史記載,山頂又新建接引殿。清朝時也得到多次重修。增建寺前的八角亭和四周水榭迴廊,開闢了圓通勝境、勝境坊、前門以及采芝徑,形成園林、景色和宗教寺廟融為一體的佛教聖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於連年戰亂,殿堂殘廢,十分淒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開闢了圓通山公園,山上林木繁茂,百花爭艷,是人們登高賞景的勝地。1983年,圓通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交給雲南省佛教界管理使用。現為雲南省佛教協會所在地。

現圓通寺 位於昆明市東北隅,前臨圓通銜,後接圓通山,寺由圓通勝境坊、八角亭、圓通寶殿、銅佛殿、水榭曲廊等建築組成。

進入圓通寺山門,兩側古柏參天,綠蔭蔽地,如走入清靜幽雅的山林。路中間立著一座牌坊,建於清康熙初年,額題“圓通勝境”四個大字。入勝境,庭院深深,綠水清澈,水池緣繞到螺峰山麓,經石樓過八角亭,就可到達寺內的主殿——圓通寶殿,大殿就建在池中,與周圍建築形成一獨特的池塘院落,被稱為“水樹神殿”。

圓通寶殿又稱大雄寶殿,始建於元朝,後代雖多次修繕,但仍保持元朝的結構和風格,氣勢雄偉,富麗堂皇。殿中供奉著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這三尊佛像均為元代塑像,十分珍貴。四壁塑有五百羅漢像,各呈奇姿,這些塑像比例得當,線條流暢。大雄寶殿內還有一對明朝石柱,高達10米,各盤一條青、黃兩龍,張牙舞爪,相向欲斗,十分生動。

發展歷程

1985年至1986年,圓通寺新建了銅佛殿,安放1982年泰國佛教界贈送的釋迎牟尼佛銅像。銅佛殿為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並融合漢族和傣族的建築風格,為整個廟宇增輝添色。

在大雄寶殿後是圓通山絕壁峭拔,名“袖霞屏”,上有後人摹刻的唐吳道子觀音碑刻,清人所創的張三豐造像碑,還有清末民國初年一些文人和書法家的泐石等,構成一石刻藝術寶庫,成為圓通山一景。

今日的圓通寺修聾一新,美麗如畫,成為昆明的佛教聖地和遊覽勝地。正如元位,《宿圓通寺》詩所贊:

一逕入圓通,林深景不同。
樹歸朝去鳥,棉落晚來風。

1996年2月3日雲南麗江和迪慶交界地區發生強烈地震後,中國佛協會長趙朴初極為關注,指示中國佛協率先向災區捐款ll萬元,並號召全國各地佛教徒發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喜舍利他。捐款賑災。

各地佛教徒立即回響,踴躍捐款,特別是福建、上海、廣西、河南、浙江等省、市和自治區的佛教協會、寺院和佛教徒捐款最為踴躍。截止到1996年3月18日,中國佛協雲南分會已收到全國各地各級佛協、寺院和佛教信徒捐款逾113萬,並將於組織跟蹤小組深入地震災區檢查捐款使用情況。

受災民眾稱,全國佛教界的捐款,體現了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慈悲心情,對趙朴初會長、中國佛協和全國佛教界給予災區人民的關心和支持表示感謝。

交通信息

乘坐85路;95路;100路;101路;119路;235路;k14路到雲南中醫胃腸病醫院站下即可到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