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薩都剌(約1272—1355)元代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天錫,號直齋。回族(一說蒙古

創作背景
本詩是薩都剌的代表作之一,作於元順帝至正十年(1350)。詩人採用對比手法,展現了當時社會生活的生動畫面,表現了不公平的社會現實,對黃河兩岸人民所受的苦難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正文
晨發大河上,曙色滿船頭。依依樹林出,慘慘煙霧收。村墟雜雞犬,門巷出羊牛。炊煙繞茅屋,秋稻上隴丘。嘗新未及試,官租急徵求。兩河水平堤,夜有盜賊憂。長安里中兒,生長不識愁[1]。朝馳五花馬,暮脫千金裘。鬥雞五坊市,酣歌最高樓[2]。繡被夜中酒,玉人坐更愁。豈知農家子,力穡望有秋。裋褐常不完,糲食常不周[3]。醜婦有子女,鳴機事耕疇。上以充國稅,下以祀松楸[4]。去年築河防,驅夫如驅囚。人家廢耕織,嗷嗷齊東州。飢餓半欲死,驅之長河流。河源天上來,趨下性所由。古人有善備,鄙夫無良謀。我歌兩河曲,庶達公與侯。淒風振枯槁,短髮涼颼颼。
正文注釋
[1]長安里中兒:都市中富貴人家的子弟。
[2]五坊市:泛指鬧市。
[3]裋(shù)褐:粗陋衣服。糲食:粗劣食物。
[4]松楸:墓地四周所種的樹木,此處代指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