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是唐代詩人李隆基路經太行山時所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詩中前四句描寫自己以皇帝身份重上太行山時的成嚴場面和愉說心情‘;第五至八句描寫登上太行山後所看到的自然景色;第九至十二句敘述詩人察訪民情,勸農耕的經過,表達了他和太行山人之間的特球感情;最後四句抒寫了自己勵精圖治,建立盛唐的決心和信心。詩中運用的比喻、擬人、對偶等多種修手法,使詩情畫意更形象、生動、有力。

作品原文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清蹕度河陽 ,凝笳上太行 。

火龍照明道,鐵騎繞羊腸。

白霧埋陰壑 ,丹霞助曉光 。

澗泉含宿凍 ,山木帶餘霜 。

野老茅為屋,樵人薜作裳 。

宣風問耆艾 ,敦俗勸耕桑。

涼德慚先哲 ,徽猷慕昔皇 。

不因今展義 ,何以冒垂堂 。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蹕(bì):帝王出行時清道,禁止通行,戒嚴的意思。河陽:舊縣名,在今河南孟津市。

凝笳(jiā):笳聲齊鳴,兼有天寒笳聲凍凝的意思。

白霧:在山上看是霧,從山下看是雲。

丹霞:紅色的朝霞。有祥瑞之意。

宿凍:已凍了很久的冰。宿:隔宿,說明很冷。

山木:太行山以山高林密著稱。

薜(bì):《爾雅》:“薜,山麻。”郭璞註:“似人家麻,生山中”,泛指野麻、葛藤等樹皮纖維做成的粗衣。

耆(qí)艾:老人。古以六十歲稱,五十歲稱艾,泛指老年人。人五十歲生白髮。艾葉北背面多白自毛,乾老後葉向內卷,顯現白色。所以五十稱艾。

涼:薄。

徽:美好。猷:謀劃。昔皇:指唐太宗。唐玄宗追幕太宗“貞觀之治”,為有“開元之治”。

展義:君子施行德義。

垂堂:舊時堂量邊靠近屋處,常有墜瓦傷人,喻有危險的地方。

1.

蹕(bì):帝王出行時清道,禁止通行,戒嚴的意思。河陽:舊縣名,在今河南孟津市。

2.

凝笳(jiā):笳聲齊鳴,兼有天寒笳聲凍凝的意思。

3.

白霧:在山上看是霧,從山下看是雲。

4.

丹霞:紅色的朝霞。有祥瑞之意。

5.

宿凍:已凍了很久的冰。宿:隔宿,說明很冷。

6.

山木:太行山以山高林密著稱。

7.

薜(bì):《爾雅》:“薜,山麻。”郭璞註:“似人家麻,生山中”,泛指野麻、葛藤等樹皮纖維做成的粗衣。

8.

耆(qí)艾:老人。古以六十歲稱,五十歲稱艾,泛指老年人。人五十歲生白髮。艾葉北背面多白自毛,乾老後葉向內卷,顯現白色。所以五十稱艾。

9.

涼:薄。

10.

徽:美好。猷:謀劃。昔皇:指唐太宗。唐玄宗追幕太宗“貞觀之治”,為有“開元之治”。

11.

展義:君子施行德義。

12.

垂堂:舊時堂量邊靠近屋處,常有墜瓦傷人,喻有危險的地方。

白話譯文

一路清道,渡過河陽笳聲齊發,直上太行。

火把引路,鳥道通明,鐵騎相銜,崎嶇繞行。

白霧把溝壑掩蓋住了,紅霞使曙光格外輝煌。

山潤泉水被凍成各種美麗的造型,山木枝幹上綴滿著白霜。

農夫住茅草房,砍柴人穿野麻粗布短衣裳。

宣傳唐朝國策,看望慰問地方長老,敦勸人民勤奮勞作,努力男耕女桑。

德行不厚,遠不如古代先哲,運等謀劃,要以先皇為榜樣。

要不是今天來宣講國策,就不會到這么危險的地方來了。

創作背景

開元十一年(723年)正月,詩人以皇帝的身份首次來路州,侍駕而來的有張嚞貞、張說、張九齡等朝延大臣。正月初九進入路州城。當志得意滿的詩人再次登臨太行羊腸坂時激情湧現,不能自已,揮筆寫下了這首《早登太行山中言志》,並令侍駕朝臣奉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全詩可分為四層意思。

前四句為第一層。一路上官兵鳴鑼開道,樂隊笙伴行,前呼後擁,何等威風。太行山路崎嶇險峻,羊腸坂道更令行者犯愁。登太行山,讓人望而生畏。可是詩人此行與以前截然不同,一路上映入他眼帘的已不是昔日山路的險惡和登山的艱辛,而是那鳥道上望不到頭的火把,羊腸坂上簇擁自己前行的衛隊。當他頓略著這“天下第一人”登山的風光時,心情的愉悅是不言自明的。

第五至八句為第二層。在作者筆下,那太行山的白霧、河冰、枯木、霜雪,在朝霞和初日的照下,已變成了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美麗的山水畫圖,筆觸是輕快的,自然的。

第九至十二句為第三層。詩人正月初九進入路州後,大席“宴父老”,又把當年故居改為“飛龍”,讓張說寫了一篇《上黨陽官述聖訟》樹碑勒石,讓張九齡寫了一篇《聖應圖贊》。並且免除了潞州五年的粗稅,赦免了“大辟”以下的所有罪犯。之後,又於開元十二年和開元二十年兩次來路州,體察民情,慰問疾苦,實賜“父老”。足見他對路州和路州百姓感情之深。他深知太行山人生活艱苦,因此一方面特殊賞賜,給予照顧;另一方面注重教育,讓他們勤勞致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關心愛護,躍然紙上,真情實意,力透紙背。

最後四句為第四層。為了建立盛唐這個目的,詩人勇於自謙自責,虛心向以前治國有方的皇帝學習;不惜冒冒著成山涉水的艱難視全國,向百姓宣傳自己的意圖。

這是一首排律,它採用四句一轉的方式,開頭四句描寫皇帝出行的威嚴,下面四句則描寫太行山的清晨美景,“野老”四句進一步描寫山鄉民俗民風,末四句抒懷言志。這樣,起承轉合,層層遞進,格律嚴謹,讀來朗朗上口,頗有氣勢。

名家點評

清代李因培《唐詩觀瀾集》:尋常景,寫得筆走風電。

作者簡介

李隆基(685—762年),即唐玄宗,世稱唐明皇。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容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後改封臨淄郡王。後因誅韋後有功,冊立為皇太子。先天元年(712年)繼位,在位四十五年。前期勵精圖治,先後用姚崇、宋璟、張九齡等為相,國運昌盛。李隆基多才藝,知音善書,工詩能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