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浪潮

日本新浪潮

日本新浪潮(日語:日本ヌーヴェルヴァーグ)是影評人對於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的一些日本導演與他們的電影作品所給予的稱呼,他們主要受到法國新浪潮的影響。日本新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羽仁進、敕使河原宏、增村保造、篠田正浩、大島渚、藏原惟繕、今村昌平、鈴木清順、中平康、新藤兼人等人。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日本新浪潮日本新浪潮
日本新浪潮,也被稱為“松竹新浪潮”。最早見於1960年6月5日號的《讀賣周刊》,記者長部日出雄和大沼正為配合大島渚的《青春殘酷物語》首映式所做的專題報導《日本電影的“新浪潮”》。文中採用了當時正在法國風起雲湧的“新浪潮運動”這一時髦辭彙,將大島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三人為代表的松竹新晉稱作“松竹新浪潮”和“日本的新浪潮”,此名詞因富有時代意義而立即被各大報章轉載。
大島渚、松本俊夫、吉田喜重、筱田正浩、寺山修司、鈴木清順、今村昌平、增村保造構成了日本新浪潮的主力陣容,因為這些年輕導演大多來自日本的同一家電影公司——松竹電影公司,於是“日本新浪潮”也被稱為“松竹新浪潮”。
起始時間,狹義的日本新浪潮,以《愛與希望之街》公映為起點,以《日本的夜與霧》被松竹首腦停映,大島渚等人退出松竹,自組“創造社”為終點,壽命只有短短3年(1959~1961年),幾乎與轟轟烈烈的“安保鬥爭運動”共存亡。
廣義的日本新浪潮,則歷經20世紀60年代的熾熱和70年代的嚴寒,苦撐到1983年,以寺山修司的死而結束。

誕生原因

1960年大島渚連續推出了《青春殘酷物語》和《太陽的墓場》,之後拍出了一部影響日本電影史,激發隨後日本新浪潮的第四部電影《日本的夜與霧》。該片以安保鬥爭為背景,內容批判鬥爭過程失敗的學生和日本共產黨,正好回響因當時日本與美國簽署了安保條約,而引起大學生普遍高漲的反美情緒。
在《日本的夜與霧》上映期間,社會黨淺沼委員會長遭右翼少年行刺,城戶四郎有見如此敏感,遂在該片放映四天后,實時停映。松竹公司解釋為票房不佳,但大部分評論都認為某政壇界人物向松竹施加壓力,要求停映。大島渚大感憤怒,離開松竹公司,成立了獨立電影公司創造社。有見大島渚成立自己的公司繼續拍片,有些大公司的導演(今村昌平和增村保造等),或自己成立公司的導演(新藤兼人和敕使河原宏等),蜂擁出來拍攝首部作品,“日本新浪潮”因此出現。
產生條件
一、電視的出現與興盛,導致日本電影工業效益大幅度的衰退,傳統的大公司製片方式隨著新東寶電影公司宣布破產逐漸瓦解,就為新浪潮導演的成長溫室——獨立製片方式帶來了有利的條件。
二、政治上的灰暗,使一些年輕人對生活對政治產生失望的感覺,這就類似於法國新浪潮對政治社會的反應一樣(新浪潮這一名詞本就是來形容20世紀50年代末法國的一些年輕人),這就為新浪潮導演的誕生提供了人力基地。
三、法國新浪潮與同時發生的波蘭電影運動(新浪潮)的影響,尤其是後者,為如大島渚等一批導演的題材、風格選擇帶來巨大的影響。

代表人物

吉田喜重吉田喜重

新浪潮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為大島渚,他的作品《青春殘酷物語》(1960)、《太陽的墳地》(1960)、《日本的夜與霧》(1960),被認為系受法國新浪潮影響的日本新浪潮電影,大島被評論界稱為新浪潮派的旗手。日本的新浪潮在追求新的表現手法上與法國新浪潮有共同之處,但前者較之後者更側重於政治性。

與大島同時期的新人還有吉田喜重和筱田正浩,他們三人先後脫離松竹公司,同日本藝術劇院協會(創辦於1963年,簡稱ATG)合作,大島拍攝了《絞死刑》(1968)、《儀式》(1971),吉田拍攝了《愛神十虐殺》(1970),筱田拍攝了《情死天網島》(1969)、《沉默》(1971)。

評論家們將ATG作品的特點歸納為“拋棄古典的電影技巧,對現實明辨是非,探討人的精神,特別是探明日本人的精神構造”。這類影片在電影界內部雖受重視,但不為一般觀眾所歡迎。

日本新浪潮三傑

大島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並成為日本新浪潮三傑。

四大情色導演

增村保造:感官派,他的角色多是衣著光鮮卻精神空虛的草莓族,他們貪圖感官刺激,迷戀色慾,乃至無止境的迷失。代表作《盲獸》。

神代辰巳:墮落派,他的角色最淫蕩最矛盾,既是把玩遊戲的淫蟲,是強姦癖好的無賴,又有禁慾的一面,以及虛無主義的傾向,是強姦狂和陽痿者的矛盾結合體,擅長遊戲欲擒故縱,即縱慾又禁慾。代表作《濡濕的欲望》。

若松孝二:頹廢派,他的角色通常是搞革命的學生,但思想頹廢,不思長進,只會像無頭蒼蠅般莽撞地洩慾泄憤,最後徒取毀滅,無能改變他們所不滿的社會體制。代表作《狂走情死考》。

寺山修司:叛逆派,他的角色多是叛逆者,離經叛道者,前衛人士,遊走在社會的角落,屬於社會邊緣的人,是常人眼中古怪乖僻的一群,骨子裡多帶有施虐癖或被虐癖。他被稱為“日本的帕索里尼”。代表作《上海異人娼館》。

新浪潮八虎將

大島渚、松本俊夫、吉田喜重、筱田正浩、寺山修司、鈴木清順、今村昌平、增村保造

產生背景

“新浪潮”首次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法國,用來描述當時一群新進的年輕導演帶動的電影風潮。《電影手冊》(CahiersduCinema)的影評人弗朗索瓦·特呂弗與讓-呂克·戈達爾拍攝了他們的處女作《四百擊》和《筋疲力盡》,從此一批反對體制、挑戰權威的年輕導演的作品相繼問世,電影記者弗朗索瓦·吉牢德在《快報》上將其命名為“新浪潮”。這場沒有固定組織、沒有完整綱領的運動,是電影史上的一場革命,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且影響延續至今。

當電影新浪潮席捲歐洲之時,日本電影界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反建製成了新的人生目標,日本新浪潮的年輕導演反叛小津安二郎、黑澤明、木下惠介等前輩巨匠,強烈涉指時政和現代化背景下的存在主義。他們從一開始就否定小津安二郎等戰前大師們構築的“電影世界”,批判大師風格過時、觀念保守,拍出了一系列與當時日本主流電影截然不同的作品,在激烈、犀利的電影手法中加入了嚴肅的社會責任感和政治色彩,使得日本電影進入一場電影藝術的高度噴發。期間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導演和作品,本貼著重介紹大島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這三位具有代表意義的導演及其作品。

經濟背景

神武景氣結束後的鍋底蕭條持續的時間不長,從1958年6月開始,日本經濟又一次進入高速增長期,其持續時間長達42個月,被稱為“岩戶景氣”。以洗衣機、電冰櫃、黑白電視機“三件神器”為代表的消費革命有力地支持了該次經濟繁榮,同時,旺盛的設備投資更是其主要原因。

發端

1960年大島渚連續推出了《青春殘酷物語》和<太陽的墓場>,之後拍出了一部影響日本電影史,激發隨後日本新浪潮的第四部電影《日本的夜與霧》。該片以安保鬥爭為背景,內容批判鬥爭過程失敗的學生和日本共產黨,正好回響因當時日本與美國簽署了安保條約,而引起大學生普遍高漲的反美情緒。

在《日本的夜與霧》上映期間,社會黨淺沼委員會長遭右翼少年行刺,城戶四郎有見如此敏感,遂在該片放映四天后,實時停映。松竹公司解釋為票房不佳,但大部分評論都認為某政壇界人物向松竹施加壓力,要求停映。大島渚大感憤怒,離開松竹公司,成立了獨立電影公司創造社。有見大島渚成立自己的公司繼續拍片,有些大公司的導演(今村昌平和增村保造等),或自己成立公司的導演(新藤兼人和敕使河原宏等),蜂擁出來拍攝首部作品,“日本新浪潮”因此出現。

文化體現

“菊花與劍”是日本典型的矛盾特點。菊花是日本天皇皇冠上的圖案,象徵溫柔與美麗,而劍是日本“武士道”的標誌,象徵著戰鬥。日本人認為菊花與劍的結合正是日本文化特色的最終表現,認為武士在死的那一瞬間是最壯烈,最美的一刻。同時,日本人也頗喜歡櫻花,因為櫻花來的快,凋落的也快,正象是武士拼搏至死的象徵。

在日本新浪潮之中誕生的大多導演,在拍片風格上迎和了這一特色,即暴力作為美學的評判。也對後來如北野武等一些導演的作品產生很大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