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橫走或斜升,有多少粗壯的鬚根。
莖單生,有時2-3個簇生,直立,高30-70厘米,有時基部具不定根,基部徑3-10毫米,有細溝,被長伏毛,或下部有時脫毛,上部有上升或開展的分枝,全部有葉;節間長2-4厘米。基部葉常較小,在花期枯萎;中部葉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4-13厘米,寬1.5-3.5稀4厘米,基部多少狹窄,常有圓形半抱莖的小耳,無柄,頂端稍尖或漸尖,邊緣有小尖頭狀疏齒或全緣,上面有疏毛或近無毛,下面有疏伏毛和腺點;中脈和側脈有較密的長毛;上部葉漸狹小,線狀披針形。
頭狀花序徑3-4厘米,多數或少數排列成疏散的傘房花序;花序梗細長。總苞半球形,徑13-17毫米,長7-8毫米;總苞片約6層,線狀披針形,近等長,但最外層常葉質而較長;外層基部革質,上部葉質,背面有伏毛或近無毛,有緣毛;內層除綠色中脈外乾膜質,漸尖,有腺點和緣毛。舌狀花黃色,較總苞長2-2.5倍;舌片線形,長10-13毫米;管狀花花冠長約5毫米,有三角披針形裂片;冠毛1層,白色有20餘個微糙毛,與管狀花近等長。
瘦果長1-1.2毫米,圓柱形,有10條溝,頂端截形,被疏短毛。花期6-10月,果期9-11月。
主要變種
該種是亞洲東部許多地區常見的種,與歐亞旋覆花極近似,常被視為後者的一個變種或亞種,僅以葉形和毛茸為區別。該種在植株的高低,葉形的寬狹,頭狀序的多少等方面,有極大的差異。通常分為一些不同的變種;但這變種之間有中間類型存在,故以合併為適宜。
常見的變型:莖較高,達70厘米,有4至十餘個頭狀花序,葉下面和總苞片被疏貼毛或短柔毛,分布較廣。
少花的變型:莖較低矮,頭狀花序1-4個,常較大,葉下面及總苞片被疏貼毛或短柔毛,分布地區約同旋覆花。
多毛的變型:莖較低矮,頭狀花序1-4個,或莖較高大而頭狀花序較多數,葉下面,特別是沿脈和總苞外面被白色絹毛或長柔毛,曾被視為一個不同的種。分布於陝西、湖北、湖南和華東一些地區。
多枝的變型:莖較高大,通常高70-100厘米,上部有多數分枝;葉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多數,常12-30個,徑2-2.5厘米,總苞徑1-1.3厘米,葉下面和外層總苞片被密柔毛或絹毛。分布於中國東北部、北部、東部,也分布於日本。此多枝的變型在全形上與線葉旋覆花稍相近似,但葉較寬,邊緣不反卷,總苞片的特徵也不相同,頭狀花序通常較大。此外,甘肅產的植物,葉較寬短,也應列入該種。
1.常見的變型
2.少花的變型
3.多毛的變型
4.多枝的變型
生長環境
旋覆花喜溫暖、濕潤氣候,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栽培為宜;重黏土及過於乾燥地不宜栽培,忌連作;適應性強,耐熱、耐寒,不耐旱,生長快、自繁能力強、耐瘠薄 。生長於海拔150-2400米的山坡路旁、濕潤草地、河岸和田埂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北部、東北部、中部、東部各省,極常見,在四川、貴州、福建、廣東也可見到。在蒙古、朝鮮、蘇聯西伯利亞、日本都有分布。
繁殖方法
繁育條件:旋覆花種子屬光照變溫萌發類型,在恆溫箱內萌發不好,而在變溫有光照的溫室條件下萌發較好。變溫幅度為7-25°C。旋覆花新採收的種子在牛皮紙袋裡置於室溫下1年,測其發芽率為5%,故隔年種子不能使用。
種子繁殖:按行距30厘米開淺溝條播,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薄土,稍鎮壓後畦面覆蓋稻草或落葉,並澆1次透水,保持土壤濕潤,20天左右即可出苗。出苗後撤除稻草或落葉等覆蓋物,可保留1薄層,既利於保持畦面濕潤不板結,又能有效防止雜草叢生。每畝播種量為1.5-2克。陽畦育苗較直播提早10-15天進行,畦面整平後澆1次大水,待水滲下,即可播種,撒播後,覆0.5-1厘米,10-14天出苗。待幼苗長出3-4片真葉時,按行、株距30×15厘米移栽。
分株繁殖:利用母株根部的分櫱作繁殖材料,於4月中旬至5月上旬進行分株繁殖,按行、株距30×15厘米開穴,將母株旁邊所生的新株挖出,分栽於穴中,每穴栽苗2-3株,使根部舒展於穴中,蓋土壓實後澆水。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旋覆花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山坡地、河岸地、溝旁地均可種植。但在排水良好、肥沃的沙質壤土或富含腐殖質土壤中生長良好;以溫暖、濕潤的氣候最適宜。選地後每畝施腐熟廄肥或堆肥3000-4000千克做基肥,深耕20-25厘米,耙細整平,做寬1.2米的畦。
田間管理
種子繁殖,當苗高3-5厘米時,將弱苗和過密的苗間出。苗高5-10厘米時,按株距15-20厘米定苗,結合問苗進行定苗,對缺苗處補栽;每年5月和7月及雨後要進行中耕除草和施肥,施肥以人畜糞為主。收割後需進行培土。天氣乾旱時,要及時澆水。在炎熱乾旱或大雨後表土板結時,要及時鬆土,以減少水分蒸發。雨季注意排水。
病蟲防治
旋覆花雖然是多年生植物,但是人工栽培生長2-3年後,會有部分老根枯萎或感病,所以應換地栽種。病害有根腐病,多雨季節注意鬆土排水,發病後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用石灰5千克加水100千克澆穴。
主要價值
【來源】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歐亞旋覆花的乾燥頭狀花序。
【性味歸經】辛、苦、鹹,微溫。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效套用】①降氣化痰用於咳喘痰多及痰飲蓄結,胸膈痞滿等。該品性微溫,無論寒痰、熱痰及外感所致喘咳證。皆可套用於治寒痰咳喘。②降逆止嘔用於噯氣,嘔吐。該品又善降胃氣,治痰濁中阻、胃氣上逆而噯氣、嘔吐者。常與代赭石、半夏等藥同用,如旋覆代赭湯。
【性能特點】該品辛開苦降,微溫而降,主入肺、胃二經。既善降氣化痰而平喘,又消痰行水而除痞滿,治痰飲壅滯、肺氣上逆之咳喘、胸膈滿悶證;又善降胃氣而止嘔噫,治胃氣上逆之嘔吐、噫氣,為治肺、胃氣逆病證之要藥。
【用法用量】煎服,3-9克,宜包煎。
【使用注意】該品溫散,故陰虛勞咳、津傷燥咳者忌服;又因本品有絨毛,易刺激咽喉作癢而致嗆咳嘔吐,故須包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