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旅店位於肥城市石橫鎮東南9公里,地理座標北緯36°09′,東經116°35′。
南隔康王河與桃園鎮后里留村相望, 是旅店村委會駐地。
建制沿革
民國廿四年(1935)《肥城縣學區圖》標註:“第四區·旅店”。
據傳:該村建於宋開慶元年(1259)、因村址地處交通要道,以旅店為業者頗多。
據本村《古廟碑文》記載:清鹹豐年間(1851—1862) ,稱村名為朝長旅店(朝長來歷無據可考),民國元年(1911年)前後,簡稱現名“旅店”至今。
行政區劃
旅店位於鎮駐地--石橫村東南9公里,地理座標北緯36°09′,東經116°35′。南隔康王河與桃園鎮后里留村相望, 是旅店村委會駐地。
地理環境
旅店村地處平原,現有人口1870人,均系漢族,六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2640畝,設施農業面積140畝,“兩菜一糧”種植面積達到2100畝。
旅店村土地肥沃,土壤鬆散易於耕種,且土地平坦,是良好的蔬菜產地。村幹部倡導村民實施綠色耕種,種植出來的蔬菜低農藥殘留,綠色環保口感好。本村主要種植蔬菜有:土豆、大白菜、西紅柿、豆角、黃瓜、辣椒、茄子等。
人口民族
現有人口1870人,均系漢族。
社會事業
旅店村有完善的文化廣場,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舞蹈隊,每晚在文化廣場組織健身舞、廣場舞等健身文藝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充分滿足了村民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旅店村開展了“四德”模範及好媳婦、好婆婆、好鄰居等評選和創建工作,並進行了張榜公示,評選採用全民參與、全民學習的方式,大力開展移風易俗,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大力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文明生活理念,引導民眾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家庭觀、消費觀。如今的旅店村衛生整潔、環境優美、家庭和睦、鄰里團結,呈現出一派和諧文明、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歷史文化
旅店遺址位於肥城市石橫鎮旅店村村北,遺址處原為古河道,距旅店村200米。
旅店遺址東西寬300米,南北長100米,面積約30000平方米,大體呈長方形,村中心公路從遺址中部南北穿過。
路東遺址因早年取土已成深溝,文化層堆積約1—2米,地表採集有漢代灰陶豆柄、豆盤、繩紋灰陶殘片和唐代璧形底碗殘片、宋元時期白釉褐彩磁州窯瓷片、刻畫蕉葉紋青瓷碗殘片等。
路西遺址為農田,採集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夾砂紅陶豆殘片、石鏟和漢代灰陶罐口沿、豆柄、繩紋灰陶殘片等。
這些距今5000多年的歷史發現,具有一定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肥城市發現的歷史跨度最長,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代遺址。
旅店遺址被列為肥城市第一批參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管理的不可移動文物點。
遺址的發現,對研究古代聚落分布特徵、人類生存環境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旅店遺址入選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泰安十大新發現。
風景名勝
康王河旅店橋位於石橫鎮、桃園鎮交界處的旅店村,是湖王路跨越康王河的大橋,樁號11K+657,跨越康王河。橋樑總長度181.7米,橋跨組合為11孔×13米,橋樑高7.5米,為天然淺基礎,橋墩類型為重力式墩,橋台類型為U型台,主橋結構為石拱橋,該橋於1986年12月建成,總投資50萬元。
康王河經過多次治理,河漕展寬加深,順直了河道,低洼河段築起大堤,可防禦460立方米/秒洪峰,達到20年一遇標準。
著名人物
革命烈士英名錄:
姓名 | 出生年月 | 籍貫 | 參加革命時間 | 犧牲前所在單位 | 職務 | 犧牲時間 | 犧牲地點 |
王希德 | 1924年 | 旅店村 | 1946年9月 | 二野獨立營 | 戰士 | 1946年10月 | 章縫集戰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