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入選時間:2002
遴選依據:C (ii)(iv)
地理位置:N54 18 09 E13 05 7(施特拉爾松德)
N53 53 00 E11 28 00(維斯馬)
遺產編號:1067
詳細介紹
施特拉爾松德位於德國北邊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靠波羅的海海峽,他的位置就像呂根島的門戶。施特拉爾松德市作為海上貿易中心的光輝時代可以追溯到中世紀。1234年,施特拉爾松德獲得城市自立權以後,它與波羅的海的其它城市,其中有呂貝克、維斯瑪和羅斯托克結成了強大的漢撒同盟。施特拉爾松市的帆船遠航俄國、斯堪的納維亞和西歐,帶來了法國的葡萄酒、挪威的鱈魚和俄國的皮毛。14世紀,施特拉爾松德和呂貝克是德國東海地區最重要的兩個城市。但它隨著漢撒同盟的衰亡而衰落了,直到完全喪失它的經濟地位。
有82公頃面積的施特拉爾松德市老城是漢撒同盟時代自由城市發展的又一座紀念碑,市容景觀極富特色。市政廳是該市的象徵。臨街一面的建築物體現了不同時期的建築特徵。居民表面樓富麗堂皇的裝飾證明了這座漢撒城市曾經的富有。約翰內斯修道院和港口是旅遊者必到的地方。走在施特拉爾松德市小胡同里不平的鋪路石上,遊客可以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歷史。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炸彈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但是考古學家在施特拉爾松市總能找到樂趣。這裡的街道和廣場像幾百年前一樣,仍然保持著中世紀棋盤式的格局。老城的核心在一個小島上,幾乎完全為大海懷抱。藍色和紅色是這個城市的主體顏色。晴天時,寺院、市民住房和教堂的朱紅色外牆在藍天碧雲下閃閃發光。許多哥德式磚石結構的房屋都是17和18世紀時蓋成的。當時,經過三十年戰爭後,施特拉爾松市處於瑞典的統治下,成了瑞典的波莫瑞州首府。位在舊市場附近,有著令人印象深刻山牆面的市政廳和尼可拉斯教堂,代表著施特拉爾松德市民的驕傲。
維斯馬是中世紀晚期及漢撒同盟興盛時期的見證人。在整個德國北部城市中,它的市中心部分是最具中世紀風貌的。中世紀遺留下來的港灣和通航用的水道仍然保持完好。中世紀向東遷徙的商人們就在如今維斯馬所在的地方歇腳。其他的人則敢於深入波羅的海,在寧靜的海灣中找到歇息的地方。有些人則不願意再往前行進了,於是便留了下來。19世紀時,通過航運貿易,維斯馬曾經繁榮一時。20世紀以後發展成一個以造船業為主的工業城市。
這座城市繁榮起來,並同呂貝克和羅斯托克結為三市聯盟,由此發展而成為中世紀最強大的商業帝國:漢撒同盟。赤裸裸的金錢和異國貨物甚至也吸引了許多害怕光明的人。海盜們在波羅的海上搶掠一切他們可以到手的東西。著名的海上大盜克勞斯-施托特貝克據說就出生在維斯馬,或者在這裡生活過。但是不久這些海盜們便人頭落地了。維斯馬變得如此富庶,它的腰纏萬貫的市民們集資建起了宏偉的帶有高大磚砌塔樓的教堂——這不僅僅是為了炫耀,也是為了讓靠岸的船只有所參照以確定方向。特別是瑞典人前來維斯馬的道路暢通無阻。不過,回去就不那么簡單了,因此瑞典人乾脆就多待一段時間。這一待,就是整整250年。
在老城中確定自己的方位並不是那么簡單的。許多遊客倘佯在精心修復、錯落相間的房屋之間,而汽車則排列成隊試圖從狹窄的小巷來到市中心。車流從市裡的街巷紛紛湧向中心的集市,在那裡匯聚成一片車的海洋。擁有一萬平方米的這個廣場堪稱北德最大的廣場之一。觀看廣場周圍的建築,便仿佛走在建築史書中一般:哥德式的階梯山牆,清晰的文藝復興式的線條,還有巴羅克式的繁瑣的裝飾相互映襯。集市上還有一個已生銅銹的水亭,一百年前,維斯馬人還從這裡汲取飲用水呢。20世紀對這座城市沒有產生什麼影響。沒有遭到炸彈摧毀的,也隨著歲月而坍塌,被風吹散了,比如1990年,喬治教堂的一部分就是這樣倒塌的。
在波羅的海濱生活總是意味著,要向天氣做鬥爭,而且要迎風揚帆。船總是用得著的。很久以來,維斯馬就一直在建造船隻。造船廠如今是維斯馬的工業命脈。城邊上巨大的廠房就象一塊大型藍色積木一樣。這裡製造的許多船隻往往載著貨物重返維斯馬的油港、鉀鹽港或遠洋碼頭。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維斯馬和施特拉爾松德這兩座中世紀的老城位於德國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是公元14世紀至15世紀漢撒同盟(the Hanseatic League)的主要貿易中心。公元17世紀至18世紀,這裡曾是日爾曼領土的瑞典管理和防禦中心。這兩座老城展示了波羅的海地區建築的磚結構哥德式風格,這集中體現在當地數個主要的磚結構教堂、施特拉爾松德市政廳以及其他一系列居民住宅、商店和手工業作坊上,這些建築向世人講述著這兩座老城數個世紀以來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