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宏

施春宏

施春宏,安徽青陽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語言教學與研究》主編 。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施春宏,安徽青陽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語言教學與研究》主編[1]。先後就讀於安徽省宣城師範學校(中專,1982-1986)、安徽師範大學(本科,1989-1993)、中國社會科學院(碩士,1993-1996,導師:於根元教授)、北京大學(博士,2000-2003,導師:袁毓林教授),並曾赴美國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項目研究(2008-2009,合作導師:馮勝利教授)。先後在安徽省青陽縣新河中學(1986-1989)、外文出版社暨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2000)、北京語言大學(2003-今)工作。2010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主要成就

研究成果

研究領域涉及漢語語言學、理論語言學和套用語言學,近年著力從事構式語法和語體語法的理論與套用探索,以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和教學研究。

文章發表:共發表語法學、語義學、辭彙學、理論語言學、規範語言學、二語習得和教學研究等相關領域學術論文100餘篇(含合撰),其中20餘篇為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轉載,10餘篇為《中國社會科學網》全文轉載。並發表語言學隨筆70餘篇、譯文數篇。

著作出版:《語言在交際中規範》(獨著,2005)、《漢語動結式的句法語義研究》(獨著,2008)、《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概說》(獨著,2009)、《漢語基本知識(語法篇)》(獨著,2011)、《詞義結構和詞語調節的認知研究》(獨著,2015)、《三一語法:結構·功能·語境——國中級漢語語法點教學指南》(與馮勝利合著,2015)、《漢語基本知識(語音篇)》(與蔡淑美合著,2017)、《漢語構式的二語習得研究》(主筆,2017)、《形式和意義互動的句式系統研究——互動構式語法探索》(獨著,2018)等。並參與撰寫《套用語言學理論綱要》(於根元主編,1999)、《語言哲學對話》(於根元主持,1999)、《語言以人為本》(趙俐主持,2003)、《當代中國語言學研究:1949-2015》(李宇明主編,2016)和《現代漢語》(張誼生主編,2013)等。

工具書編修:參與編撰《實用語文規範知識小詞典》、《學生多功能詞典》、《小學生實用規範字典》、《當代漢語小學生字典》等;參與修訂《時代新漢語詞典》。

曾先後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課題,目前主持的課題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於互動觀的構式語法理論與套用研究”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語國際教育背景下的漢語意合特徵研究與大型知識庫和語料庫建設”之子課題“基於‘詞庫—構式’互動體系的國際漢語教學理念和策略探索”等。

論文被轉載情況

一、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的論文

[1]施春宏(1998)現代漢語規範評議失誤研究,《語言研究》第1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1998年第11期。

[2]施春宏(1999)現代漢語規範化的規則本位和語用本位,《語文建設》第1期。詳摘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文報刊文摘庫“語言文字學:漢語規範化”專題YW10—1999期。

[3]施春宏(2000)使用規範漢字和規範使用漢字,《語文建設》第7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學語文教與學》2000年第11期。

[4]施春宏(2001)名詞的描述性語義特徵與副名組合的可能性,《中國語文》第3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01年第8期。

[5]施春宏(2002)說“界”和“壇”,《漢語學習》第1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02年第7期。

[6]施春宏(2003)比喻義的生成基礎及理解策略,《語文研究》第4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04年第2期。

[7]施春宏(2006)動結式的配價層級及其歧價現象,《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06年第11期。

[8]施春宏(2006)關於成語用變和演變的思考——從幾則成語的現實使用談起,《漢語學習》第6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07年第4期。

[9]施春宏(2009)語言規範化的基本原則及策略,《漢語學報》第2期。論點摘編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09年第9期。

[10]施春宏(2010)動詞拷貝句句式構造和句式意義的互動關係,《中國語文》第2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0年第7期。

[11]施春宏(2010)從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關句式的語法意義,《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0年第10期。

[12]施春宏(2010)語言事實和語言學事實,《漢語學報》第4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1年第5期。

[13]李昱、施春宏(2011)海峽兩岸詞語互動關係研究,《當代修辭學》第3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1年第11期。

[14]施春宏(2011)面向第二語言教學漢語構式研究的基本狀況和研究取向,《語言教學與研究》第6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2年第3期。

[15]施春宏(2011)交際空間與稱謂系統的共變關係,《語言文字套用》第4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2年第2期。

[16]施春宏(2013)新“被”字式的生成機制、語義理解及語用效應,《當代修辭學》第1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3年第7期。

[17]薛小芳、施春宏(2013)語塊的性質及漢語語塊系統的層級關係,《當代修辭學》第3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3年第12期。

[18]蔡淑美、施春宏(2014)基於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的二價名詞習得研究,《語言文字套用》第2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4年第9期。

[19]施春宏(2016)構式的觀念:邏輯結構和理論張力,《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論點摘編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6年第12期。

[20]馬文津、施春宏(2016)基於整句—零句表達系統的漢語中介語篇章現象考察——以日語母語者漢語語篇為例,《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論點摘編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7年第2期。

[21]施春宏(2017)漢語詞法和句法的結構異同及相關詞法化、辭彙化問題,《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7年第7期。

[22]施春宏(2017)修辭構式的增殖效應及相關問題——以變零構式為例,《當代修辭學》第3期。論點摘編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7年第9期。

二、全文轉載於《中國社會科學網》的論文

[1]施春宏(2001)名詞的描述性語義特徵與副名組合的可能性,《中國語文》第3期。文轉載於2015年11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網》。

[2]施春宏(2010)動詞拷貝句句式構造和句式意義的互動關係,《中國語文》第2期。全文轉載於2015年7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網》。

[3]施春宏(2010)網路語言的語言價值和語言學價值,《語言文字套用》第3期。全文轉載於2015年10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網》。

[4]李昱、施春宏(2011)海峽兩岸詞語互動關係研究,《當代修辭學》第3期。全文轉載於2015年5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網》。

[5]施春宏(2011)面向第二語言教學漢語構式研究的基本狀況和研究取向,《語言教學與研究》第6期。全文轉載於2014年2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網》。

[6]施春宏(2013)新“被”字式的生成機制、語義理解及語用效應,《當代修辭學》第1期。全文轉載於2013年10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網》。

[7]薛小芳、施春宏(2013)語塊的性質及漢語語塊系統的層級關係,《當代修辭學》第3期。全文轉載於2014年11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網》。

[8]施春宏(2015)動結式在相關句式群中不對稱分布的多重界面互動機制,《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全文轉載於2016年1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網》。

[9]施春宏(2015)構式壓制現象分析的語言學價值,《當代修辭學》第2期。全文轉載於2015年11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網》。

[10]施春宏(2015)從泰式華文的用詞特徵看華文社區詞問題,《語文研究》第2期。全文轉載於2015年8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網》。

[11]施春宏(2015)邊緣“把”字句的語義理解和構造機制,《語言教學與研究》第6期。全文轉載於2016年2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網》。

[12]李宇明、施春宏(2017)漢語國際教育“當地化”的若干思考,《中國語文》第2期。全文轉載於2017年7月13日《中國社會科學網》。

[13]施春宏(2017)漢語詞法和句法的結構異同及相關詞法化、辭彙化問題,《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全文轉載於2017年9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網》。

[14]施春宏(2017)構式語法的理論路徑和套用空間,《漢語學報》第1期。全文轉載於2018年1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網》。

研究方向

漢語語言學、理論語言學、套用語言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